小学音乐“创作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小学音乐“创作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

王学

胡集镇中心小学,山东 滨州 251700

摘要: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了新一版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其教学目的旨在激发学生在音乐领域的想象力与思维潜力。“创作”也被视为是音乐教学方法实施的必要手段之一。从目前中国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比例来看,声乐教学仍占据主流地位,班级合唱仍然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而创作实践型音乐活动相对较少。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音乐“创作实践”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创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音乐创作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音乐创造力通常最直观地体现在音乐创作和即兴创编中,通过创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更具有想象力、更自由和更包容地去构思新事物。

小学年龄段6-11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散性思维极其活跃,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实施乐器创编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多设计发散性思维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聆听到不同种类的乐器配合下的不同音色,感受到各种音乐动态,而且有助于小学生筑建系统性的音乐基础知识,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促进学生时间创作的积极性的提升。

1.1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小学数学学科中重要的思考方式与思维能力。其实不然,音乐学科中,逻辑思维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思维。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能力被直接用于创作的客体之中,而后通过大脑的运作反映在音乐的创作之中。特别是最常体现在作曲家们的音乐作品中。例如肖邦的《三段体式小狗圆舞曲》(作品64之一),乐曲描述了一只小狗追逐嬉戏的故事,不同乐段的创作表现出了独特鲜明的特点。在小学音乐创作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故事情节,丰富学生的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根据以下图片用不同的乐器演绎一个声音故事:l)风;2)翻滚的海浪;3)舞动的海藻;4)鲸鱼与鲨鱼在海洋战斗;5)鲸鱼获胜;6)鲨鱼逃脱。学生在图片贯连中,会在脑海里想象出整个故事的画面,逐渐形成自我逻辑。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巩固与学习经验积累后,教师可增加任务难度,鼓励学生自己给出5-6张图片,并设计一个有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的声音故事,扩大音乐学习范围,有意识地提升任务难度,让学生养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思考习惯。在任务难度增加后,教师可考虑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描绘出同一个故事,而后,不同的小组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不一样的观点,获得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认知。

1.2音乐创作提升学生感知力

感知力,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可认为是感官认知能力,但它在音乐创作中还包括另外的三层含义。

首先,感知力可统称为感觉,比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其次,它可以认为是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判断事物的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它可指从感觉到认知的发展的过渡阶段,比如:大脑对感觉到的事物进行处理,而后变成了理性的东西,再加上个人认知,最后形成了自我感受力。多样的音乐元素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并为其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多方位的感知体验。借助人的器官模仿的声音、乐器模仿声音来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模仿,从而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促使学生能够对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产生良好的关爱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2音乐创作教学法实际运用中涉及到的问题

2.1音乐创作教学方式内容单一

通过访问交流的形式,笔者了解到在音乐创作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局限性。这是因为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在课堂上根据音乐教材给出创作命题,缺乏自身的音乐创作方式,千篇一律,甚至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没有任何自己的创新点。

2.2学生对于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对音高、节拍、五线谱等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并不全面,影响对音乐创作教学内容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音乐创作课堂中完成创编活动,会导致有关音乐创作教学的课堂无法有规律地长期进行。

3音乐创作教学法在小学歌唱教学的应用策略

3.1培养学生创作思维

虽然音乐创作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培养音乐审美意识,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应用优势,但是这种教学法在小学唱歌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教师没有摸索出一种完善的教学模式,导致实际教学无法与常规唱歌教学一同开展。相比于常规的唱歌教学,创作教学费时费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拥有独特的创作思维。为了循序渐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教师需要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创作思维。近几年,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教材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无法做到举一反三。面对这种问题,教师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让音乐创作成为学生的负担。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他们乐于表现自我,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开展相关游戏教学,以此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找六名身高不同的学生,按照身高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让他们分别代表六种音符。然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自由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创作出不同的音乐节奏。游戏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的目的一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创作热情,使其形成独特的创作思维。

3.2丰富音乐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多数教师会为学生播放课本中的音乐作品,然后随着音乐进行反复示范演唱,以此完成唱歌教学的任务。小学阶段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往往无法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他们喜欢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如果教师长时间主导音乐教学课堂,会大大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热情,在课堂中的也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产生对音乐教学的抗拒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在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严重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丰富音乐教学方式。音乐离不开舞蹈,教师可以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引入舞蹈律动,加深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理解。在实际音乐和舞蹈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点,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定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中,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任务合理引导学生创作音乐和编排舞蹈,让他们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创作的魅力,培养其发散性音乐创新思维,激发对音乐创作的热情。

3.3创新音乐创作形式

在教学大纲的影响下,教师创作音乐的形式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有效将创作教学法应用到唱歌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新音乐创作形式。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内容,利用乐器进行伴奏,帮助学生产生音乐创作的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歌词创编和音乐创编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指导,实现音乐创作多元化。为了丰富音乐创作形式,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自行创作音乐内容,在活动后,对学生的创作节目进行评价,让其感受到创作的价值,以此激发创作热情。即兴创作是音乐创作中的一项内容,很多音乐院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小学唱歌教学中的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它可以有效把握住学生的综合音乐感,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将学生的音乐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靖贻.音乐创作教学法在小学歌唱教学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9,(28):157.

[2]章斯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7,(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