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区域精准扶教实践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1

小学英语区域精准扶教实践与研究

陶志洁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总校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

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以高新区为实验基地,因地制宜,分阶段制定教育帮扶策略,旨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扶贫工作。本篇文章从区域精准扶教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过程与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建立长期的帮扶体系,激发乡村学校师生发展的内力、内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振兴乡村教育。

关键词

小学英语 精准扶教 教育均衡发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贫困问题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解决贫困问题,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小学英语区域精准扶教实践与研究项目针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以区为实验基地,因地制宜,分阶段制定小学英语教育帮扶策略,旨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扶贫工作。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致力精准扶教,振兴乡村教育。偏远乡村地区教育水平的长期相对低下,仅靠短期的外部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的帮扶体系,使本区乃至全市优秀教师能够持续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援助结对学校,通过教研交流活动,激发乡村学校师生发展的内力、内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振兴乡村教育。

(二)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乡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学校的硬件的投入,乡村学校也有了多媒体设备,但存在着硬件使用滞后,使用率低的现象。教育精准帮扶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使城市乡村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提升教师素质,服务乡村教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保障。区域精准扶教项目搭建市、区交流平台,努力让参加研究的城乡教师团队产生荣誉感、获得感,产生奉献乡村教育的成就感。

(四)营造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发展。乡村教学条件较为艰苦,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改变乡村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育观念,营造开放、活泼、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学习并实践科学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的教育,获得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城乡教师帮扶结对,提高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以培训为载体,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高新区乡村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上还有些传统观念,他们担心学生学不会,所以课堂上常常“满堂灌”,这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失去了积极性。课题组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比如,送教下乡、专家指导等形式,以城带乡,整体推进、落实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而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2.以教研为形式,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教育援助也要找准教育的短板,通过前期支教调研,发现村小教育的短板是教研,老师们的教研工作完全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课题组以区为单位,结合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开展主题鲜明的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体现教研的时代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从而为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带来动力和方向。

3.以课堂为实践,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扶贫不仅要给孩子知识还要开阔他们的眼界。课堂教学是发挥教育功能的主阵地,不仅要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还要在孩子心里播下探索的种子。区域精准扶教项目把各校教师间的听课、评课、研课活动作为促进高效课堂主要形式,通过研究、学习,促进区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打造品牌教师,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

课题组以市、区教研平台为依托,努力建立有效的协调、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对促进城乡教育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努力为区域教师搭建学习、展示、评比的平台,打造品牌教师,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区,乃至全市的教育均衡发展。

(二)探究学生学习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1.形成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村小的教学模式常常以“灌输—接受”为主要形式,课题组教师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和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探索并形成“问题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2.以人为本,立足本土,协同育人。

教育发展并非只有单一模式,乡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只复制城市教育的路径。我们应尊重乡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寻找适合乡村学生发展的路径,通过协同育人的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3.建立交流机制,实现交换学习。

利用课题组是由多个学校组成的优势,实现区内师生交换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学校互访和交流,建立跨学校的学习和交流、合作与互动机制,实现综合性的研究学习,使师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三)共享区域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

乡村教育存在着优质资源不足,提供主体来源单一的问题。课题组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探索、创新丰富多元的资源供给方式,创建区域教学资源库和培训资源库。消除城乡教育的隔离,促进城乡教育开放互通、协调融合。

1.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课件、习题资源、网络资源和名师课堂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孩子们上课。全区的同一科目、同一年级的老师通过网络听课,听完课之后进行点评,然后召开专题研讨会。

2.共享培训资源。建立区域培训、教研、科研一体化模式,培训形式以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培训,网络交流和集中教研相结合。

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确定研究团队人员结构

1.市、区教研员主持课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之一是市教研员,她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指导能力,热心致力于教育扶贫工作,多次组织市优秀教师到县区的薄弱学校进行送教活动。另一位负责人是区兼职教研员,也是一线英语教师。她曾在乡村小学支教两年,对乡村教育现状有深入、直观的了解,并与支教片区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非常希望为促进教育均衡做一些探索和帮助。

2.课题组成员主要来自高新区6所学校。其中两所学校为市区学校,参研教师多是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其中有数人曾主持、参与过省级课题的研究,很多老师都参与过各种形式的送教下乡活动。另外8位参研教师分别来自高新区的新建学校和乡村学校,她们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愿意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为促进教育扶贫事业贡献力量。

(二)进行实践与研究

1.做好研究资料准备。课题组成员收集较全面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并依托中心校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相关资料进行一定的阅读和整理;课题组成员多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一定的教学资源积累。如:教学中的一些实验、总结和反思;城乡小学教师的教学交流记录及教案设计、城乡小学各年级的学科活动方案等。

2.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组结合实际需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比如:开展会话课研讨课,通过区域内城乡20位教师的共同展示活动,深入探讨如何让学生们在英语课上想说、会说、积极说,取得了很好效果;开展高效课堂研讨活动,老师们通过观摩词汇课、对话课、读写课、语音课和故事课等不同课型,观察师生的活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高效。

3.进行经验总结。实验老师们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并加以推广。先期在中心校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然后在周边学校推广,继而在市区及县区偏远的学校推广。

本研究对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理念发生变化,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参与不断深入,城乡师生教和学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鲲 如何组织英语学科大型组团式系列送教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年

【2】汪三贵,刘未 “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