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探索与实践——以潍坊瀚声学校“国学+”校本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探索与 实践—— 以潍坊瀚声学校

“国学 +” 校本课程为例

张俊艳 赵丰平 李宝森 高毓材 张冬亚

潍坊瀚声学校 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探索;实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意义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国软实力的内在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二、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认知不足

传统的语文课堂更加偏重于工具性,而非人文性,没有发挥出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精准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为。

(二)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部分语文教师在选择经典诵读篇目时不考虑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是否遵循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故在内容选择上,语文教师要把好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非照单全收。

(三)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背诵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通常比较擅长记忆,背诵确实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一味强调背诵,不加以讲解,学生不理解其深刻涵义,学习是机械的、呆板的、毫无意义的。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也无法使之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实施路径

(一)确定各段目标,丰富语文课程内涵。

小学阶段以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严于律己、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二)借助多种载体,助推传统文化修习。

我们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指南》,扎实落实“3+2+N”全科全学段分层级覆盖推进,语文学科是“3”者之一。当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体现了大课程观、大语文观。打破思维瓶颈,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中走出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量内容,使课程更体系性,进阶性。

每学年第一学期,各年级扎实落实地方课程,利用大单元整体学习模式、与271BAY完美融合,学完山东省教育厅规定的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立了“知行合一六步教学法”,固定了基本的课堂模式,课堂流程为“一读、二知、三悟、四行、五拓、六结”,使教师教有可依,学生在此基础上,牢记于心,外显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学期各年级学习校编文本,文本包含中国诗词、国学经典、书中有玉、古文之美。让孩子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透过结合现代生活的讲解和孩子们的体悟,已经融入他们的骨血,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精神指引。

(三)精进书法课程,感受汉字文化之美

特别聘请了书法教育专家,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四点定位写字教学法,从我学校实际出发,研发了一系列适合学生使用的写字教材,并且全部录制了视频,并且成立了翰墨书画院, 通过每天午练、每月书写大赛、书法考级、写字作业展评,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书写水平,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开设主题课程,体悟传统文化内涵

1.国学展示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以学生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必是极好的。如瀚声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春晚舞台、读书节、瀚声公众号推送、国学小名士比赛、山东省六一晚会等等,都是我们传承弘扬的契机。

本学期举行的“传承文化,礼赞中国”系列活动更具丰富内涵。系列活动之一“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讴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为内容,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的伟大与艰辛,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祖国;系列活动之二“翰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分硬笔和软笔同步进行,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汉字文化之美,写方方正正方块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系列活动之三“探寻中国”文化传承大赛,内容涵盖国学、哲学、历史、党史、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与认知。

2.知人论世课程

《孟子·万章下》载:“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故我们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以“走进苏轼”为例:学生设计了一系列“苏东坡纪念馆”筹建活动,学生在活动体验学习中了解苏轼的宦海沉浮,跌宕人生,并从中体悟苏轼对人生的参透、洞见与达观。

3.节日节气课程

五大传统节日和24节气,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我们每一个都精心设计,包含节日由来、习风习俗、相关文学作品,我们的相关创作等等,深入挖掘每个节日的文化内涵。从幼儿园开始,覆盖所有学段,教师和家长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走进节日节气,让孩子了解更多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厚植家国情怀。

(五)创新多种模式,注重多维评价。

学习者能力不同,表现结果必然也不同,它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创新多种评价模式,力求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共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各类课程依据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不趋同,创新评价模式,与班级晋级评价、小组晋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结语

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是个大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依据实际,返本开新,守正创新,在课程研究与落地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2021年中办国办1号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孙香华.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 文学教育(下),2021(9):188-189.

【3】刘婧.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 文渊(小学版),2020(1):879.

【4】左雪华.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 渊(小学版),2020(5):50-51.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0.0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