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经济性比较分析 方炜,潘小丰 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杭州市拱墅区拱康路200号 310015

/ 4


9FA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经济性比较分析

方炜,潘小丰

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杭州市拱墅区拱康路 200号 310015

摘 要:针对 GE 9FA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由于影响机组总体效率的因素较多,对于同型号机组的效率差异,找到导致差异的具体因素,对机组的针对性优化与改进,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厂内两台同时运行的同类型机组,通过整体分析与分项分析的方法,对效率进行分析。 关键词: 9FA燃气轮机;运行经济性;汽轮机效率;锅炉效率

0 引言

我厂有6套STAG109FA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分一、二两期各3台机组。每套机组由PG9351FA型燃气轮机、D10型三压再热系统的双缸双流式汽轮机、390H型氢冷发电机和三压再热带冷凝器除氧的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组成。

2021年3月,燃机一期#2机、#3机长运行,发现#2、#3机实时气耗、度电收益偏差大。于是重点对#2、#3机进行经济分析。

1 整体分析

1.1理论分析

#2、#3机分别在2017年底、2018年底进行XD5版DLN2.6+升级改造,由于两台机由不同人改造,关键点参数差别巨大。最基本的比如IGV最小全速角,燃烧基准温度等均存在差距。

从表1可以看出,#3机燃烧基准温度高,相同条件下排气温度更高,这样更多的将余热通过汽轮机做工。因为IPC IN后汽机负荷跟随燃机,在燃机IGV全开燃机满负荷运行,#3机汽机负荷要比#2机高,因此#3机联合循环带负荷能力要比#2机高。但是整个联合循环机组,三分之二燃机做工,二次转换效率低,因此整个联合循环效率#2机高。


最大IGV(°)

IGV最小全速角(°)

燃烧基准温度(℃)

P2压力控制值(kg/cm²)

#2机

88

43.5

1326.7

28

#3机

86

41.5

1335

30

表1 #2机与#3机关键参数表

1.2 参数分析

1.2.1 带负荷能力

我们采集了3月24日#2、#3机联合循环整体负荷、纯燃机负荷、纯汽机负荷进行对比。(备注:数据为20min均值,条件相同(IGV几乎全开,循环水泵均一台低速泵运行))


IGV(°)

联合循环负荷(MW)

燃机负荷(MW)

汽机负荷(MW)

#2机

85.6

372.2

249.5

122.7

#3机

85.2

385.3

254.9

130.4

表2 #2机与#3机负荷组成表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3机整体负荷相差13MW,其中#3燃机比#2机高5MW,#3汽轮机比#2汽轮机高8MW。符合前面的理论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3机燃烧基准温度要比#2机高10℃,采集的燃机排气温度#3机同样比#2机高10~15℃(见图1)。因此#3机主蒸汽、再热蒸汽参数均比#2机高,因此整个联合循环#3机带负荷能力要比#2机高。

61cc1626624cc_html_85642a510f0466d3.png

图1 #2、#3机各负荷段排气温度对比图

1.2.2 联合循环效率

我们选取3月30日#2、#3机AGC投入负荷变化同步分析。

61cc1626624cc_html_7ba20e4f8643fe2.png

图2 #2、#3机投入AGC时负荷与气耗变化图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2、#3机投入AGC时,负荷从360MW降至240MW最后又升至350MW,整个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2机气耗(蓝色)比#3机(红色)要低,4h均值差3.1NM3/MWh。

61cc1626624cc_html_fc56b58b5283b133.png

图3 #2、#3机气耗差值、度电收益差值与负荷关系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细分时两台机气耗差值跟负荷有关,且随着负荷升高,气耗差值缩小。低负荷时(均值250MW)相差4.9NM3/MWh,高负荷(均值350MW)相差2.3NM3/MWh。负荷越高差值越小。度电收益差值与气耗差值变化趋势一致。

2 各单项分析

2.1汽轮机效率

2.1.1 高压缸效率

我们选取各负荷阶段五组数据计算高压缸效率,计算值如下表所示:


240(MW)

268(MW)

275 (MW)

320 (MW)

350(MW)

#2机

75.79%

75.12%

75.42%

75.59%

75.29%

#3机

71.45%

72.32%

71.34%

72.84%

74.79%

表3 #2、#3机各负荷段高压缸效率数据表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负荷阶段#3机高压缸效率整体低于#2机;#2机各负荷阶段效率变化不大,但#3机高压缸效率变化幅度较大,负荷越高效率越高。与前面分析的联合循环整体气耗#2、#3机随着负荷增加偏差逐渐减小趋势一致。

2.1.2 中压缸效率

中压缸效率同样选取各负荷阶段五组数据计算(备注:中压缸排汽温度、压力取自联通管,与低压蒸汽混合后的参数),计算值如下表所示:


240(MW)

268(MW)

275 (MW)

320 (MW)

350(MW)

#2机

74.18%

74.55%

76.67%

77.06%

77.24%

#3机

73.88%

74.43%

74.88%

74.27%

75.45%

表4 #2、#3机各负荷段中压缸效率数据表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压缸各负荷阶段效率#2机效率要比#3机高,且#2机与#3机趋势一致,随着负荷增加效率有一定幅度提升。

2.2 凝汽器真空


240(MW)

268(MW)

275 (MW)

320 (MW)

350(MW)

#2机

-95.2(kPa)

-94.8(kPa)

-95.7(kPa)

-95.9(kPa)

-95.5(kPa)

#3机

-95.1(kPa)

-94.7(kPa)

-95.6(kPa)

-95.7(kPa)

-95.3(kPa)

表5 #2、#3机各负荷段机组真空数据表

根据表5中数据,可以说明#2、#3机真空基本一致,未见明显偏差。

下面我们分别采集五组数据(循泵运行方式一致),取均值后进行循环水温度对比:


循环水进水温度(℃)

循环水出水温度(℃)

进、出口温差(℃)

#2机(均值)

23.3

36.6

13.3

#3机(均值)

23.6

35.5

11.9

偏差(℃)

-0.3

1.1

1.3

表6 #2、#3机循环水温度数据表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循环水进水温度几乎相等,但凝汽器循环水出水温度相差1.1℃,进、出口温差相差1.3℃。因此,可以说明凝汽器换热效率#2机略优于#3机。因此,生技部安排对#3机凝汽器进行采样分析。根据凝汽器采样照片,初步判断#3机凝汽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主要有部分铜管小石子堵塞。

2.3余热锅炉效率


240(MW)

268(MW)

275 (MW)

320 (MW)

350(MW)

#2机

69.38%

73.32%

72.89%

75.61%

77.12%

#3机

71.22%

73.61%

73.13%

75.68%

77.37%

表7 #2、#3机各负荷段余热锅炉效率数据表

从表7可以看出,余热锅炉效率随着负荷增加效率增加。#2、#3机效率相差不大,#3机略优于#2机。

2.4 压气机效率


240(MW)

268(MW)

275 (MW)

320 (MW)

350(MW)

#2机

83.82%

84.55%

85.37%

86.84%

86.92%

#3机

84.30%

84.33%

86.30%

87.00%

87.57%

表8 #2、#3机各负荷段压气机效率数据表

从表8中数据可以看出,#3机压气机效率略高于#2机,且随着负荷增加压气机效率越高。#2机大修比#3机早一年,压气机效率略高符合常理。

3 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3机由于燃烧初温高,联合循环整体带负荷能力比#2机要高,包括燃机、汽机负荷;但是#2机联合循环效率要高于#3机,#3机与#2机联合循环效率负荷越高差值越小。

细分我们发现#3机高压缸效率明显低于#2机,且#3机高压缸效率随着负荷升高而增加,这与两台机联合循环效率差值随负荷升高而减小趋势一致;中压缸效率#2机优于#3机;余热锅炉效率、压气机效率两台机基本一致;两台机真空相同,循环水进出口温差#2机高于#3机,凝汽器换热效果#2机较好。

参考文献:


  1.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燃气轮机运行值班员习题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林志文,冯景浩,杨承,马晓茜.PG 9351F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劣化研究[J/OL].热力发电:1-9[2021-11-24].https://doi.org/10.19666/j.rlfd.202106128.

  3. GB/T 40370-20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能耗指标计算方法[S].

  4. 任强,燕澍丰.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能耗热力学分析[J].节能,2021,40(09):9-12.

  5. 闫明月,刘德俊,商丽艳,韦丽娃,陈树军.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04):854-864.

  6. 顾振华.关于燃气蒸汽联合热电厂发电气耗的浅析[J].科技视界,2020(24): 75-76. DOI: 10.19694/ j.cnki.issn2095-2457.2020.24.28.

  7. 王志永,许贺,朱慧敏,葛俊沛,许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热效率计算模型对比分析[J].华电技术,2020,42(06):47-51.

  8. 陈雪强.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经济性建模及性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0.DOI:10.27140/d.cnki.ghbbu.2020.001278.焦开明.

  9. 刘进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效率分析[J].科技风,2018(31):142.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831122.

  10. 杨倩玉,姜阳,王雷.影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效率因素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4(03):209-215.DOI:10.13888/j.cnki.jsie(ns).2018.03.004.

作者简介:

方炜(1972),男,工程师,从事燃机运行管理工作

潘小丰(1990),男,工程师,从事燃机运行管理工作

作者联系方式:潘小丰 15158107319 pxf3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