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绽放美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2


破茧成蝶,绽放美丽

陶晓宇

常州市正衡中学 江苏常州 213003

我能做点什么?我还能再做点什么?

作为一线教师,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非常珍贵的。但是,它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束缚老师过更有质量和发展的教育生活的茧。因此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会时常苦恼这两个问题,我不知道从事教师第十个年头的我,在教育教学生活上还可以有哪些更多的突破和可能。

直到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一个“一班一世界,提升班主任带班破茧力”的线上培训活动,我居然足不出户,却看遍世界的千般风景。从此对于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对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无论是李家成教授提出的班主任作为“适应性专家”的角色定位,还是张伟老师利用00后的腾讯研究报告解读00后,亦或是周建军老师的交叠影像域理论指导下的家校共育,我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是立足当下的孩子与孩子的未来,不能只是旧有经验的重复操作,而需要一种全新眼光之下的教育理论重塑。此刻对于我来说,最大的茧莫过于这些所谓的经历与经验的再运用,旧有理论与眼光的再指导,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希望自己能在最大程度上打破旧有认知,形成更加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眼光来指导自己接下来的教育实践。

我惊叹于我们分享嘉宾们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利用学科教室的空间变化重塑师生关系;家庭品格养育支持手册的开发;和家长们一起“玩疯”的家长会;班本游戏课程对于学习力的发掘....

我不禁问自己还能做点什么?或许我还可以做很多…其中以“玩疯了家长会”“小组建设”的具体实施为例。

提及家校共育,我望文生义的理解就是让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对孩子共同培养和教育,以利于孩子更好的发展。为此,我做出的尝试有成立家委会,邀请家长们参与班级活动:中秋节一起做月饼;期中颁奖典礼等;家校互动,共同完成家校书籍的印刷;开展家长学校讲座,为家长排解焦虑,传递正能量;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等。几年下来,自认为效果也不错,把班级的绝大多数家长统一了起来,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家庭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学校教育对孩子们产生着影响。至于家长会,我始终保持着“我讲你听,聚焦问题”的单一模式,即使也感受到了这种模式的弊病,但似乎还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家长会的有效召开方式。

分享嘉宾张玉石老师却突破着这种弊病,找到了全新多样的方式,让家长会真正发挥最大效能。她最初也经历了单向灌输的模式,但通过一次运动会的偶然观察,她发现每一个孩子似乎都是每个家庭的缩影,于是思考着如何指导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而实现家校共育,就这样家校共育微课程诞生了。再经过一次简单的喂猫的经历,她又向前思考了一步,如何在内容之上再进行形式的完善,使得这种家校共育的内容更能够接受,她进行了“多巴胺”奖励机制下的家长会的三方面设计:体会舌尖上的感受;肢体上的接触;心理上的感动。具体开展的实践有家长沙龙、家长茶话会、家长讲坛、全景互动式亲子运动会、亲子共读课、亲子表彰大会等等。如此一来,让家长和老师真正达到一种平等,一种对话,一种合作的关系,也在互动中将需要学习与成长的内容传递给了家长,让家长有所收获,孩子会在家庭教育中受到滋养;同时家长们也会以更加积极地姿态投身于学校工作中去,对学校工作做出最大程度的配合,家长和老师就会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成为一种更加和谐的合作关系,如此合力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双倍甚至多倍的影响。

小组建设也是目前班级建设实践方面的普遍做法。我也跟随这种实践做了几年,第一次因为小组成员不合而宣布解散;第二次因为小组之间的悬殊比拼而失去意义;第三次因为小组繁琐的加减分而陷入瘫痪。我在面临这些情况时,首先是指责学生的不配合,丝毫没有思考我自身在小组建设的规则制订的缺陷与问题;其次会貌似民主地选择解散,丝毫没有思考我对各个小组的规则执行上指导的缺失与不足。我似乎始终在思考,却终究没有思考到根本上;我似乎始终在实践,却终究没有实践出意义来。于是轰轰烈烈地开展,中途遇到任何问题,都没有很好地思考与调整,或者奢望的是做一些调整就可以立刻奏效,一劳永逸,最后难免草率收尾的结局。

直到我听到了叶德元老师的分享,我才真正认清了我的理想化的茧将自己牢牢束缚无法动弹。叶老师讲到的小组建设是如此操作的:暑假或者寒假里按照性格,男女比例,文化建设,暑期建议,小组分工,座位指导等方面进行自主分组,同时还要与倾向于组队的学生家长做好沟通,三方都达成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队,最后写好小组组建心得。其实写心得也是一个极好教育的契机,努力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并学会与同伴相处的智慧。组建之后,叶老师没有非常细碎的常规,作业,纪律,考试的加减分制,他采取的是考试与日常生活的双线并举制,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优势,为小组而努力着。同时每天中午都有10分钟的小组展示时间,让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动起来,不断开发出自己小组的特色。最重要是每个小组都有小组记录本,不断发现与宣泄,让小组成员们拥有一个独立开放的沟通空间与释放空间,孩子们的存在感与归属感得以自然建立。

我反思着我的诸多实践活动,我看似做了很多尝试,但却没有统一的思想,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如此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都没有思考清楚,更重要的是,每当一种实践遇到问题,我都没有试图找寻问题,并尝试解决。为什么?我的懒惰性?我的理想化?或许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自身的茧,我束缚了自己无法打破现有,也就无法实现更多可能。而两位老师的实践不仅给我了多样的家长会样态与小组建设更多问题的出路,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种观察与思考的敏感性,一种积极尝试与开发的机智性。我看到了教师真正实现“打破自我,破茧成蝶”的状态,而美丽的不仅仅是自己,更美丽了一种教育生活。

我可以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工作时间越久,越容易形成不同的茧,或许不够自知,也许不够自强,也可能不够自信。但只要心中时刻怀有帮助更多孩子的迫切愿望,始终拥有持久的教育温度和教育力量,教师都会在破茧过程中克服巨大困难与挑战,和孩子们一起成蝶,一起创造最美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