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四大坊”研学实践精品线路的构建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海伦四大坊” 研学实践 精品线路的构建与实施

伊立波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

【摘要】研学实践教育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研学实践精品线路的构建和实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四大坊;研学实践;线路

研学实践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实践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旨在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增加学生认识历史,体验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的好政策促进了乡村振兴,让广大的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深刻剖析我们的乡村,她具有着浓厚的质朴纯真的人文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们父辈、祖辈,生产、生活的奋斗经历,家乡的景象变迁、风土人情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课例,更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传承文化、发扬精神的朴素情感。

东北小城,黑土硒都,关东往事,垦荒种田。 一座座房屋, 一件件物品,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承载着北方人民对乡土的鱼水深情,演绎着他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也在无声记录着他们勤劳、 善良、 守望相助的可贵品质。 因地制宜, 发掘乡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探索研学实践教育研学精品线路的构建,助力学生乡土情怀的养成, 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内涵, 围绕身边的事物, 聚焦一个点,依托多元化的研学旅行。“四大坊”是我市农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资源丰富, 融实践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育人载体。

近年来,黑龙江省海伦市福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都五城”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田园养生之地建设,把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把四大坊民俗文化村建设作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弘扬乡土文化、展示民俗风情的重要平台。四大坊民俗文化村已经构建了“九区一带一铺一基地”总体格局,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旅游接待、影视作品拍摄、举办大型庆典、娱乐演艺、旅游工艺纪念品、农家手工艺产品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满足城乡群众休闲、娱乐、养生需求的理想之地。

一、交通便利,便于组织

“四大坊”位于海伦市福民乡众福村,距市区约40公里,沿途路况硬化平坦,驱车30分钟左右到达。海伦市首届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8月18日在这里举行。“四大坊”被省旅游委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AA级旅游风景区已获省旅游局批复。对于海伦及周边区域内的学校是一个值得推荐的研学基地。

  1. 探坊四坊,品味技艺

“四大坊”因园内建有酒坊、粉坊、磨坊、油坊而得名。建议利用中秋、十一等契机,由学校联合家长进行组织。学校教师带队, 家长志愿者协同, 探访参观乡土“四坊”的传统技艺,和学生一起探讨预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增加乡情风物的认知,丰厚乡土人文底蕴,就需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认识身边的古坊实物开始,知其名,探其特,解其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确立探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方向,依托多元化的微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乡土独有风韵。

三、寻访历史, 感悟风情

引领学生寻访经历了六、七、八十年代的8栋茅草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院外的红灯笼、木质对开院门;院中的老水井,屋檐下的红辣椒、玉米吊;屋内的水壶、座钟、木柜等各种古旧家具,及炕席、笸箩、噶拉哈、波楞垂、花窗帘,还有那热炕头……浓浓的复古关东风,无声地诉说着乡村变迁的历史,不但见证着一个村落的兴衰, 也凝聚着当地居民的劳动和生活智慧。 让学生去发掘它们背后的故事,承载着乡村人民淳朴的风情。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开展基于生活文化的寻根活动。

自选某一种感兴趣的物件和场景, 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实践活动。 给予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写感悟、创作手抄报、进行主题演说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品评。在全员交流中,深度感受每一历史物件与乡村人民血脉相连的内涵,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乡土情怀具有深远的影响。

  1. 特色标志,赏心悦目

走进“四大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15米高的四层平安塔,塔下由玫瑰花组成的“四大坊”汉字造型非常醒目,一条130米的创意长廊将“龙”“凤”“东方红”“西游记”四亭连成一体。西行,林间栈道蜿蜒,旋转风车、松下吊椅、湖畔凉亭自然点缀,徜徉其中,怡然自得,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田园的惬意,可引导具有绘画爱好的同学进行现场写生展示。

  1. 亲近自然,感受实践

园内新建占地5万余平方米的玫瑰园和葡萄、草莓采摘园,带领孩子们辨别植物种类,探究生长特点,正确采摘实践。同时,近距离接触山羊、火鸡、兔子等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学习喂养方式。拿着鱼竿深入鱼塘,尝试“太公垂钓”,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1. 休闲娱乐,放松身心

趣味性的游戏体验有助于提升孩子们在研学活动中的兴趣和缓解旅途的疲惫,四大坊为成人和孩子们分别设置了大型游乐设施,如:网红桥、滑梯、秋千、荡船等,林中有马,出林既可拉车游园,又可单独骑乘。可与朋友一起,也可临时组搭,更可全家总动员,体验嗑着瓜子儿唠着嗑东张西望坐马车。勇者单有一处“跑马占荒”之地,跨上马背任君驰骋,跑出勇敢跑掉烦愁。

  1. 忆苦思甜,传统美食

乡间大厨房,烀苞米、黏豆包、杀猪菜、土豆膜烀、粉面蒸饺、土豆干炖小笨鸡……食材全部自产、色香味俱全的东北特色餐饮让家乡的孩子,特别是久居城市的孩子们品尝到家乡的传统美食,培养他们爱惜土地,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古今对比,传承担当

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是传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时代的发展, 当地居民劳动、交通、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会使得一些“不合时宜” 的旧产物被边缘化, 甚至被淘汰。组织开展评说“透过乡土看家乡 ” 专题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 深刻感受到几十年来家乡环境和建设水平的巨大改善,特别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党的光辉和伟大。因此,我们开展“乡土文化” 研学旅行活动, 并不能一昧强调不加选择的传承, 而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转变, 以理性的思维展望家乡 更加美好的未来, 并反思作为家乡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有哪些担当。 因此, 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视野, 帮助其树立建设家乡 ,为家乡添光彩的坚定志向。

“四大坊”没有名山大川,不是名胜古迹,它只是近代民俗的一角缩影,但却寄托着乡里人对过往的怀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的故事、民间的岁月、民间的生活、民间的快乐,怀旧的你我,可以到此一游,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特别感觉。

乡村研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特色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学生观察、拍照、文字手写记录被观察物的形状、构造、材质及名称 、年代等信息。寻访周边村民和相关从业者,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梳理所得所惑。 将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以文字材料展示、 照片展示、 故事复述等形式,在全班和拓展性课程学习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 以点带面,辐射全体。使学生深入感悟先人对于造福家乡民众,提升自身技艺的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活动之后开展《我为民俗点赞》、《说说家乡文化》、《能工巧匠》古物的仿制实践活动。 实现对前辈独有技能的传承, 濡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完善对信息的整合,更加立体、深入地感受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研学实践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对家乡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