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的实践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学校美育的实践逻辑

张德芝

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


【摘要】美育是国之大计、教之良策,强化学校美育,必须充分用好学校 “主战场”,抓住教师“主力军”、把握课堂“主阵地”、开发课程“主旋律”、服务学生“主人翁”,把“五主”贯穿于学校日常教学之中,方能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之目的。

【关键词】美育、学校美育、实践


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支撑。美育事业是国之大计、教之良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让美育对建设教育强国、造就时代新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学校美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其核心任务是传授美学知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充分用好学校这一“主战场”、抓住教师这一“主力军”、把握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发课程这一“主旋律”,服务学生这一“主人翁”,把“五主”贯穿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1. 聚力“主战场” ——学校

美,犹如生活之阳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一走进校园,便置身于美的环境之中:既有目之所及的景观美、人物美,也有温润心灵的语言美、行为美,更有涵咏古今、观照中外的经典美、人文美,美育的主战场在学校,渗透于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1.主动做好“系统设计”。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营养基”,在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学校美育第一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功能,达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效果。美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切实发挥“主战场”的优势:既要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做好学校美育的总体规划,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教育目标做好每一阶段的具体计划;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又要做好展示平台的搭建;既要做好适切的内容设计,又要安排可行的活动流程;既要加强美育效果的考核,又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制度,为美育落地提供保障。

2.大力加强“资源整合”。学校美育涉及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以美育人”的合力:一是整合教师资源,既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各扬其长,协同推进,又要进行校内外结合,吸引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职;二是整合教学资源,既要挖掘各学科的“美育因子”,又要与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既要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又要向社会开放学校的场所,达到互惠双赢。

3.自觉进行“学科融合”。美育,绝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事实证明,所有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语文有语言美、文体美、意境美,数学有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体育有速度美、力量美、平衡美……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必须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以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段适时开展舞蹈、戏剧、书法、影视、非遗等课程。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1. 建强“主力军”—— 教师

所幸身在深圳,美育的“主力军”——教师的配备还是比较充足的,特别是近几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顶尖艺术院校毕业生,专业水准也可圈可点,育人能力逐步提高。然而美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原则,是“坚持面向全体”——要让每个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务必“人人能美育”。

  1. 夯实“主阵地”—— 课堂

“种好责任田,上好每一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书育人”、以美化人的核心阵地。

  1. 唱响“主旋律”——课程

“五育并举虚于美”,当前美育的尴尬在于“虚”——国家尚没有成熟的美育课程体系,统一的、权威的教材是缺乏的。因此,学校落实美育,必须从课程建设做起。

生活美育提示我们:生活处处皆是美。在实践中才能落实美育,我们以审美活动为中心,开发《美育实践指南》,它是关于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性读物,是开展美育活动的行为指导,是学校美育的积极探索,是美育实践的开拓创新。它既是美育活动的必备读物,是美育活动的指导性纲要指南,也是中小学生参与美育实践的行动依据,是美育实践的心得体会,学习总结和交流共享的教改成果。

  1. 服务“主人翁”—— 学生

美育受教的主体是学生。作为美的最终接受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育实践,发挥自身独特的美,并与教学实践中各种美的因素相结合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美,整个美育才真正活了起来,动了起来,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让孩子的人生因为有“美的心灵”而饱满,让孩子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中筑牢文化自信。

“人、财、物、时、空”是保障学校美育的五大条件,2020年10月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落实学校美育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政策制度体系的“主题曲”清晰可闻,协同育人的“交响乐”等待我们一起演奏: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政策制度为保障,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题,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在更新观念上“移风易俗”,在改善条件上“改天换地”,在凝聚力量上“众志成城”,努力取得学校美育工作新突破。


2021年1月16日


参考文献:

1.《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著,王怡心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 

2.《美育书简》,席勒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6月1日

3.《美学原理》,叶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4.《美学十五讲》,凌继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