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 ·知 ·用”习作训练模式研究

白文安

吴起县铁边城镇中心小学 761609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树立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的对象和策略,旨在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标按照写作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为小学生的写作学习划分出了三个阶段性标准:第一学段的“写话”、第二学段的“习作”以及第三阶段要求更高的“习作”。其中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在经历由“对写话有兴趣”到“乐于书面表达”的写作目标的转变,因此,有必要对第二学段习作训练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单元中感、知、用的习作训练模式,加深对习作训练对象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辅助习作教学。接着从习作的训练题出发,从主题活动、范文阅读、口语训练三个角度提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旨在优化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习作教学[1]

  1. “感·知·用”的习作训练模式

  1. “感”的习作训练

“感”的训练是习作训练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准备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去感觉、用心去感受习作主题表达出来的物质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整合之后变为学生习作用到的素材。

  1. “知”的习作训练

“知”是学生习作时的内化活动。学生面对不同的习作主题,会用到不同的习作技巧和不同的训练重点。在训练“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知物、知情、知理。

  1. “用”的习作训练

“用”的训练是习作的整体产出,也是习作训练的结束环节。“用”的训练一般是以口语表达或是文字书写的形式将事情表达出来,是学生思维的外化。学生对的“用”能够体现出他们的习作水平。

  1. “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在主题活动中唤醒学生感知

主题式习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动自己的“五感”捕捉场景,将主题活动与生活实际中积累到的素材结合起来,唤醒学生对生活事例的感知,帮助学生在习作中回归真实世界,提高习作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程度。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时,开展了一次“种豆芽”的主题活动。由于植物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将这次习作的时间延长为1个月,给学生布置回家“种豆芽”的任务,让学生慢慢感受豆芽成长的过程。学生们认真地按照豆子的生长时间顺序,将种豆芽的过程有条理地书写了出来,各自交上了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和实践意义的习作。该活动的设置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引发他们对生活现象的思考[2]。我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语言将自己种豆芽的过程和心得记录出来。有的同学同学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话语进行描述,有的同学用“第一天……过了五个小时……第二天……”的话语进行描述,从交上来的单元习作来看,可见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笔下的豆芽生长记录也是事无巨细且十分有逻辑性。学生们以后在遇到这种习作题目,就有了写作的方法。

(二)模仿范文,从中借鉴写作技巧

模仿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因此,模仿其实就是学习。而模仿本身是学生的一种本能,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这种模仿转变为一种能够掌控的能力。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训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优秀范文的示例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范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智慧。笔者在教导小学第二学段学生习作的时候,经常从课本的范文出发,进行仿写。例如三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等,本单元习作的要求是《续编故事》。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插图、关键词和末尾段入手,指导学生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有的学生很快出现了灵感,争先恐后地动起了笔。在认真鉴赏学生的习作之后,我将优秀的作文当做范文张贴在班级中,供其他学生借鉴和学习,对全体学生都起到了激励作用。范文需要“巧用”也需要“慎用”。不合适的范文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思路的扩展。优秀的例子具有可模仿性和真实性,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而不是照搬照抄[3]

(三)通过口语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中国现代心理学潘菽指出:“教师对儿童的作文训练,应从说到写,从述到作。”可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大胆充分地进行口语表达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接着引导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有一个想法”的习作时,我让每位学生从家中带一个橘子。首先,我让他们观察自己桌子上的橘子,并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对橘子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外貌进行描述。其次,我让他们将橘子拿在手中,并剥开橘子,自由发言说一下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们尝一尝橘子,并说一下口感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我设置了“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学生们畅所欲言,表达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口语表达技巧。

  1. 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的“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能够为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有利于帮助学生客服对习作的厌恶心理。

参考文献

[1] 鲍丹凤. 简析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学生习作教学的理论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

[2] 管晶晶. 小学语文第二阶段"写人"类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J]. 人物画报:下旬刊, 2020(4):1.

[3] 薛婷.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7):656.

作者简介: 白文安1965.9男 陕西省吴起县铁边城镇 汉 本科 一级 吴起县铁边城镇中心小学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