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职院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7
/ 2

黔南职院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段班权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都匀 558022)

摘要: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认真实施并落实“人才强校工程”,多渠道引进,分层次培养,人尽其用,积极推动师资队伍素质提升。

关键词:黔南职院 教师队伍 人才强校


一、黔南职院教师队伍现状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大西南地区连接华南、珠三角的重要节点,也是贵州省的南大门和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位于黔南自治州首府都匀市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黔南职院”),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扎根基层,服务黔南,辐射贵州”的办学定位,围绕黔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职教育总体布局,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截止2021年10月底止,学院现有在校生13000余人,教职工512人,其中教师288名。专任教师中,有行业领军人才11名,“双师型”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50.26%,已初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但在发展的同时,学院师资队伍的短板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在校学生人数剧增,专业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仅占承担有教学任务教师总数的2%,存在年龄断层风险。三是新进教师经验不足,平均年龄33岁,绝大多数为近5年来陆续引进(招聘)的人员,占45%,亟需历练。另外,部分教师不愿意主动承担学生管理或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缺失,敬业奉献精神不够。

二、“管、引、育、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上述现状,学院党委结合本院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一)建制度,顶层“管”设计

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高、技能水平高、科研水平高、师德水平高的“五高”目标。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遴选和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教师校企双向兼职的实施意见》《“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从队伍规划、人才引进、教育培养、监督管理、岗位设置、职称评聘、选拔使用等方面建立工作闭环,形成从严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广开门,拓宽“引”通道

学校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不求所有吸引、不拘一格调配, “绿色通道”引进。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支持,每年多渠道向社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采取挂职、兼职、担任荣誉职务、从事科研项目和技术合作等形式,近年来多方聘请省、州内外各行业(领域)专家担任学院兼职客座教授。同时,公平公开选调。畅通与全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力求以政治素质好、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的骨干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三)搭平台,助力“育”良师

学校持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让教师在教学团队,专业群的教学、管理一线中锤炼。新设互联网营销学院、都匀毛尖茶学院,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初步建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茶旅一体化专业群和大数据与电子商务专业群;从国家发改委争取3400万元项目资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将“黔南互联网营销开放性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黔南州30余家合作社电子商务运营和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建成全省第一批“八大员”培训基地、“都匀毛尖茶手工茶制作”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黔南州会计人员和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基地等。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度合作,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坚持把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理念,结合经历阅历和专长特长,采取上挂、下挂、跟岗、服务基层等方式,实行教师一线实践磨炼。每年均选派一批教师到省州县综合部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锻炼,全面提升组织协调、科学管理、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

(四)分类别,“促”教师发展

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学院人才队伍分层分类培养工作方案》《党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印发《关于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分类分层培养的通知》。按照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3个类别和教育教学、科研应用、党政管理(含保障服务)3个方向,建立领军人才人选库、专业带头人人选等库共15个库,明确各库主要负责人,完善全院337名教职工职业发展5年规划(2021—2025)。学校党委班子成员、系部党政负责人、熟悉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其他在职县级干部、高级职称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采取“一对一” “一对多”的方式,跨系部开展以师带徒,做到抓业务、引思想、树作风、管纪律相统一,确保全体教职工全覆盖,为教师的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截止目前,学院先后选派14名骨干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驻村轮战。30余名骨干到上级部门挂职、跟岗。组织800余人次深入县乡开展调研。派出技术指导员400余人次,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0000余人次。与黔南州农业农村工作局、黔南州农科院共建“黔南州功能性农产品协同创新中心” “黔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黔南州土肥检测中心”。近3年完成黔南区域5230个土壤样本57530个指标检测。光是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就为当地82家企业提供专项技术服务,解决生产技术疑难问题200余项。

近年来,学院8个项目获得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认定。山地特色农业、建筑等5个专业成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富硒绿壳鸡蛋、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等研发项目通过验收,“黔南功能性农产品协同创新中心”评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8批次50多名骨干教师作为州相关专家库推荐人选。2021年以来,获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省赛二等奖3项,教师指导学生获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项,三等奖1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2项,全省金奖2名、银奖5名、铜奖3名。事实证明,学院通过“管、引、育、促”对教师队伍的强化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发展建议与措施

(一)实施“人才强校”,强化队伍建设。以“四有”标准为基石,按照“弘扬师德、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建设思路,创新教师引进培育机制,深化校企“共建共育”机制,通过从知名企业引进、校内遴选,培育政治强、业务精、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群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通过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推动教师到企业脱产顶岗锻炼常态化,争取专业教师中双师教师占比达70%。完善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进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

(二)实施“红色工程”,弘扬师德师风。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将师德师风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首要标准。健全教育引导、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发扬“黔南职院一家人”人文精神和“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黔南职院工作精神,引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夯实职教事业根基。

(三)实施“金色工程”,分类施策培育。创新引进培育机制,继续引进并培育一批硕士、博士、教授。深入推进人才分类分层培养,统筹推进人才库建设、教职工5年发展规划、结对子传帮带等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突出加强青年教师培育,带动青年教师参与提质培优、兴黔富民行动计划等项目建设。通过行业组织兼职,企业挂职,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参赛,外派学习培训,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措施,培育一批省级教学名师、高级技师、省级技术能手、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四)实施“多彩工程”,优化队伍结构。聚焦服务“四新”“四化”,精准对接黔南经济社会发展,以专业(群)建设目标,组建跨专业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做好教师归类工作,做到人人有团队、事事有人干。以专业(群)教学模块开发为抓手,融合“1+X”证书制度,带动“三教”改革,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设置教师“流动编制”岗位,每年柔性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稳定在180人左右,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学时50%以上,实践课教师专兼比1:1。引导教师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管理咨询服务、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活动,促使广大教师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和乡村,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段班权(1984.01— ),男,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