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0
/ 2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刘力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15

摘要:2018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多年来,本市围绕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业”,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在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型过程中,公园城市建设正逐渐成为承载公园城市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响应山地空间特征;公园城市;建设策略

引言

新时代发展催生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系列新理念,表现在城市建设方面,尤其以公园城市理念影响巨大。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内蕴,通过更为精细化与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制定,公园城市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当前城市更新设计的一大趋势。故而,对公园城市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1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意义

1)“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民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当前,我国政治领域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顾名思义,即是以服务人民为其宗旨,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决策、开展活动都需要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把服务好人民的生活作为其行动的纲领。建设公园城市,是为了给广大的民众提供一个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其内蕴便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实际需求作为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导原则。2)紧扣时代文化传承的表现。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又赋予了文化一定的特征。公园城市既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紧扣时代特点所发展出的一种新型城市文化,它不同于林园,其实现了时代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深度融合,传承了一个城市的文脉,却又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并使自身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公园城市建设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前景光明的发展路径。

2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文明意义、话语和现实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种涉及到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不同空间尺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社会元素的根本性绿色变革和文明转型。而城市作为各种不同矛盾纵横交错的聚集地不仅是危机最严重的空间,更因是矛盾最为冲突和生产力最发达的空间而可能成为最具有社会生态解放潜能的场所。“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推进方略,而且还承担着探索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生态文明转变路径的历史使命,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基础性环节。

3响应山地特征的公园城市构建途径

3.1城乡一体影响下的区域风景建构

山区城市优越的山区水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空间魅力;它们以山区的地理特征为基础,尊重山区的原始形态和自然环境特征,维护和维持城市和农村山区景观以及城市和城镇的整体空间形象。建设工作应注重创造山地-水-城市景观,更好地整合城市内外的自然空间要素,恢复该区域受损的空间结构,以便形成山区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协调一致的城乡景观。城市建设区重点优化建设空间存量,形成城市建设区——城市景观过渡区——生态景观区的多层结构层(图1);接下来绘制了城市-山区关系的结构,选择了城市周边的主要山地体控制点,城市阳台和景观结构在城市中立足于山地城市的三维优势,城市的空间景观叠加,空间景观已经很重要,河流景观,山地景观,并对地块的开发顺序和强度、建筑高度、视野中空地的位置等项目提出了控制原则。,以改善城市视觉感知系统——视图(图2)。

61dba62615ac4_html_cca68acb5634e926.png

图1城景一体化多层级圈层结构示意图

61dba62615ac4_html_d204d8851e7aea08.png

图2“城-景”视觉感知体系建构示意图

3.2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

由于山地社区群体的引进和形态,尽管其外部互动空间在计划构成中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形成连续的空间系统。为了优化社区居民的旅行路线,加强山区社区团体外部互动空间的互动,有必要通过连接区域生态网络、建设综合旅行系统,扩大社区的生活和娱乐空间,以实现园区城市的慢速连接(图3)。在区域生态网络一级,利用山区城市丰富的山区自然资源,协调社区团体与周围山区、河流和绿化带之间的联系,重点建设区域生态走廊, 通过在水系统和绿化带等线性走廊空间的群体之间的绿地和破败的街道位置挖掘绿色空间的无障碍性,从而形成机构的绿色和生态休闲网络,从而实现空间连续性和外部互动空间的流动 与此同时,结合区域目标走廊项目规划和周边山地建设,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引入社区团体,加强团体内部与外部景观的互动,激发公众开展休闲活动。

61dba62615ac4_html_9f0ad61e3e6a6c27.png

图3共享便捷的慢行系统规划示意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园品质总体以正趋向发展,与城市区域建设时序融合性较高。研究是以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及建设研究为目标,探讨了有利于精准高效配置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具体维度、要素和指标,结合主客观评价方法筛选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析。一方面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规划提供可参考的科学评价手段,指导其合理建设及维护,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建设和研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性尝试。

参考文献

[1]高宇.水敏性视角下集雨型山地公园规划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9.000254.

[2]吕菲菲.生态修复视角下城市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000360.

[3]薛妍.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002788.

[4]米瑞鹏.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000278.

[5]贺礼.“公园城市”视野下的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9.0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