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居民院前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2
/ 3

国内居民院前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

束 婧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心肺复苏是OHCA患者最重要的急救措施。而我国目前心肺复苏普及率远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提高我国居民心肺复苏的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查阅我国普通居民心肺复苏培训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居民急救技术的培训现状及模式进行概括分析,提出了提高居民普及率的相应对策,以期探索出一条更完善、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急救知识培训模式,提高全民急救水平,提高OHCA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研究进展


心脏骤停[1](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CA是临床最危重的急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将迅速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导致CA的主要病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CA可发生在院内或院外,而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院外猝死的主要类型,据统计,OHCA发生率可高达80%[2],且具有生存率低,预后差的特点[3]。心肺复苏[1](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是CA患者急救的主要措施。OHCA发生时,有目击者的占到67%[4],但通常为非医务人员,如果目击者能即刻予以干预和CPR,能使患者的生存可能性提高2-3倍[5]。然而当前[6],即使身处急救网络健全的社区,专业急救人员也很难确保在“黄金急救时间”3-5min到达现场施救。有研究资料[10]显示,从呼救至到达现场时间为15.67—16.22 min,远远超过“黄金急救时间”。因此,要提高CPR抢救的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必须依靠全民参与[7]。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居民院前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今后CPR急救培训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1 国内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目前,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球居民重要的死亡原因[7]。2016年中国心血管报告指出,我国由心脏骤停导致的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人/10万人口,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为54.4万人[8]。研究表明[2],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3-5min内接受有效的CPR,存活率可达到49%~75%;若没有得到及时抢救,每延迟一分钟,其生存率就下降到7%~10%。对于OHCA患者,第一目击者是给予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第一人选,他所提供的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成败[9]。目前,第一目击者多为普通居民。研究资料[10]显示,第一目击者对OHCA患者进行CPR的比率仅为4.29%,说明我国居民缺乏急救意识。因此,进行“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黄金急救时间”对OHCA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护,可挽救更多生命。

“第一目击者”概念[11]最初源自西方急救医学中的“first responder”,又被译为“第一响应人”及“第一反应人”,普遍认为是指第一位抵达急病或外伤现场,接受过救护训练并获得相关证书,且能够为伤病员提供救护服务的人员。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而我国合格的第一目击者不足1%[6]。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救援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12],我国居民急救知识的培训普及工作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与引导。

2 CPR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

2.1 我国CPR的历史[13]

现代CPR发展至今,已经走过60年的历史,虽然我国急救医学起步晚,但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在自已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已提及自缢复苏等案例;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描述了“人工呼吸”、“口咽通气管”的方法;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提及对复苏术在方法与细节上进行了改进;明代时,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复苏技术已普及到民间,并广泛应用;清代时出版的急救方面的专著对各种危重症复苏都有详细记述,并将日益完善的心肺复苏术传至海外。我国古代心肺复苏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轨迹启迪今人,为现代CPR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2 国内居民CPR普及现状

在回顾先辈的业绩时[13],不得不承认,在一个多世纪后我们在心肺复苏领域中的落伍。我国人口众多,与国外相比,CPR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较低,只有不到1%的人接受过CPR培训[14]。李瑜等[15]调查显示,仅有5.9%的居民接受过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刘萍等[16]调查显示,仅有4.7%的社会公众了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知识。王霞等

[17]调查显示,仅有14%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接受过CPR培训。王毯等[18]调查显示,仅有2.3%大学生完全了解心肺复苏急救技术。赵瑜等[7]调查显示,仅26.71%的居民接受过CPR培训。多篇文献报道显示,我国各地区居民CPR知晓率及培训率较低,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普及率,一旦出现OHCA事件,CPR成功率很低也只有1%左右[19],由此可见,对居民进行CPR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至关重要。

2.3 我国现有的培训模式

在我国,CPR急救知识培训起步晚,推广较缓慢。开展CPR培训的城市多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而其他地区受地域、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以CPR培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培训机构以医院及急救中心为主,培训对象主要针对特殊人群,如医护人员、大学院校学生、消防员、警察等,对普通居民的培训较少。

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布《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21]。2016年,王立祥等人[22]提出的“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健康工程启动”,该工程通过实施以各级科学技术协会为依托、专业技术学会为指导、医务工作者为主教、单位家庭为阵地的“四为亿家”,预测在5年内心肺腹苏普及共2亿人。2019年7月15日[12],国务院发布《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近些年,各地区应用各种方式大力开展CPR培训。湖北省鄂州市某医院[23]为居民进行CPR操作培训时采用“十字歌诀结合数字记忆法”。周静[24]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初中生 CPR 培训中。苏运辉等[25]将动画网络互动平台应用于社区居民应激救护培训中。冯霞等[26]将微信平台与CPR培训相结合。“佛山市志愿者学院医疗保健学院”[27]利用PDCA方法建立了公众心肺复苏专业培训平台。吴秀仙等[28]研究发现,应用简化数字法对非专业人士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更有利于长久记忆,实践效果良好。韶关市人民政府[29]首家投入上百万选择在市区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建设两间“急救体验屋”,自2018年9月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前来学习体验的市民达12868人次,曾2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门报导。这些不同形式的培训均在不同程度上取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激起了公众的学习兴趣,达到很好的急救科普知识宣传效果。

3 我国CPR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3.1 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机构及模式

当前,各省市培训工作的发展不平衡,尚无固定模式可循。急救知识培训多是在特殊群体中开展,如警察、消防员、大学生等,对普通居民的培训率较低,且培训形式多以短期培训为主。十多年前急救专家即提出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急救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同时进行培训资质认证,接受培训并且考核合格的特殊人员颁发急救员证书[30]。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应急体系,设置系统的第一反应人体系[11],通过信息系统将第一反应人根据就近原则派遣到OHCA患者身边,可有效弥补急救空白期,在“黄金时间”内为OHCA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生命支持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并降低社会医疗成本。

3.2 缺乏相关政策明确要求特殊人群进行CPR的培训

我国当前虽然有对特殊人群进行培训,如大学生、警察、消防员等,但国家没有相关政策明确培训要求。美国有明确规定特殊人群需要进行≥21h的急救知识与早期CPR培训[31]。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个人在成年后需要参加为期7年的急救义务工作;公民在考取驾照前必须接受8学时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培训,主要内容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32]。我国应由政府倡议并加大投入,从中学开始,开设急救课程,并纳入考核;对各类从业人员将急救技术作为入职考核的科目;对于驾校的学员,将急救课程列入到培训科目,并进行考核。

3.3 公众对急救知识培训认识不够

大量调查文献显示,居民不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的原因大多有:不会急救技术;不愿意给陌生人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担心被传染疾病,担心自已没救到位而产生法律责任等,这些均成为阻碍公众学习急救技术的因素。因此,做好宣传势在必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减少了公众施救的顾虑,各地都应尽快落实法律实施,避免做好事却得不到保障的事情再次发生。

4 讨论

在我国虽然有社会团体对相应居民、学生或特殊人群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也有相关文献显示在进行培训后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在面对OHCA患者时的应急判断处理能力和实施现场心肺复苏的意愿。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势必导致OHCA患者送至医院的抢救成功率也随之降低。因此,加大对居民急救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将是作为急诊人应担起的社会责任,也希望所有急诊人能集思广益,探索出一条更完善、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急救知识培训模式,为提高全民急救水平,提高OHCA患者抢救成功率而努力。




[1]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Z].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83.

[2]苗晨曦,吕静,王丹丹,杨陆,王双艳,皇甫士懿.国内外居民院外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现状及对我国的培训启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159-161.

[3]张在其,骆福添,陈兵,陈锋,公保才旦,黄力,柯俊,赖欣,李继良,李金年,林才经,刘向,陆家韬,孟庆华,宁哗,裴雅春,孙文会,熊悦安,张斌,赵兴吉,欧阳文伟,陈文标,陈玮莹,郭彦池,杨正飞,黄子通.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 568例分析[J].新医

[4]谢美莲,高丽.国外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1):23-26.

[5]纪学颖,章衡,姜皓冰,姚静,吴敏,陈志刚.接受CPR培训人员现场实施意愿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4):355-357.

[6]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专家共识组.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 学,2019,31(5):513-52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