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2
/ 3

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在 ICU的临床应用

吴博 苏音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841000

摘要目的:探索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00例ICU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分成2组,收治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对照组50例给予传统穿刺方法,实验组50例应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的效果确切,能减少穿刺次数,缩短穿刺时间,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ICU;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临床应用;

ICU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时,机体微循环明显障碍,且随之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流减少,诱发各个组织细胞代谢也发生功能性障碍,其诱发原因则相对较多[1]。一般情况下,ICU患者的病情较危重,且大多数患者需实施多次动脉采血功者有创动脉血压测量,其中桡动脉采血应用最为广泛者,此方法疼痛感相对较轻,且准备时间较短,因而患者接受度比较高,能够准确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2]。基于此,本研究意在探索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ICU休克患者为试验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分成2组,收治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实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6-78岁,年龄均值(45.50±5.70)岁;BMI指数18.70~25.30m/m2,BMI均值(20.10±1.22)kg/m2。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7岁,年龄均值(45.60±5.60)岁;BMI指数18.60~25.40m/m2,BMI均值(20.08±1.20)kg/m2。两组的一般资料呈均衡分布,存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穿刺方法。实验组应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具体:首先静脉泵入芬太尼0.5mg,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其穿刺疼痛;接着选择患者的非优势手(一般为左侧前臂),实施Allen实验,以评估其桡动脉阻断,及其手侧肢循环、尺动脉通畅情况。调整患者腕关节位置,保证其前臂水平。带无菌手套,使用消毒液擦拭患者腕关节至肘窝的位置。脱掉手套,再次洗手,穿隔离衣,戴手套,无菌巾覆盖患者,只暴露前臂消毒部分。穿刺针选择20G套管针作为,开始扫查。一人用蘸有消毒液的无菌纱布擦拭超声线阵探头,另一人在不污染无菌手套的情况下,用内侧底部涂有无菌凝胶的透明袋接过并包裹探头。将包裹探头的透明袋中空气挤出,以免影响成像。保证探头在5~13MHz的频率下开始评估血管开始扫查。定好超声探头位置,以垂直于前臂轴线方向,自腕横线桡骨茎突旁开始检查,并逐步往近端扫查桡动脉位置及走形,选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观察其动脉血流情况、搏动情况,仔细测量其其和桡动脉皮肤距离、桡动脉直径,以确定桡动脉,实施局部麻醉,接着用长轴平面进针定位引导,局部麻醉部位进针并作微微调整方向;在超声图像进针声影下继续往桡动脉进针,选择短轴平面外技术作调整桡动脉横切面正上方,再次重新进针直到出现持续回血;在超声监测下放平针尾并将套管置入,针芯退出后回抽血流通畅,常规连接动脉换能器,动态监测血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包括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情况、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SPSS17.0系统,计量资料描述为(±S),经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百分比(%),作卡方分析。
2结果

2.1两组首次穿刺成功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首次穿刺成功情况的比较[n(%)]

分组(n)

成功

失败

首次穿刺成功率

实验组(n=50)

48(96.00)

2(4.00)

48(96.00)

对照组(n=50)

37(74.00)

13(26.00)

37(74.00)

2

-

-

9.4902

P值

-

-

0.0021


2.2两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的比较(±S)

分组(n)

穿刺次数(次)

穿刺时间(min)

实验组(n=50)

1.70±0.30

15.10±1.50

对照组(n=50)

2.20±0.50

17.80±2.60

T值

6.0634

6.3604

P值

0.0000

0.0000


2.3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n(%)]

分组(n)

局部血肿

穿刺点出血

局部感染

合计

实验组(n=50)

1(2.00)

1(2.00)

0(0.00)

2(4.00)

对照组(n=50)

4(8.00)

3(6.00)

2(4.00)

9(18.00)

2

-

-

-

5.0051

P值

-

-

-

0.0253


3讨论

大多数ICU患者多合并全身多个系统功能障碍情况,并且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波动现象极容易发生,因此临床治疗期间需进行持续监测其血压水平,同时重复多次采集其动脉血液以进行全面评估其血气生化情况,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治疗依据,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保障生命健康[3]

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与短轴平面外技术联合实施可以有助于穿刺成功率提升,降低穿刺次数,以及利于缩短穿刺时间。以往传统穿刺的存在问题较多,并且首次穿刺成功概率相对较低,部分患者由于桡动脉皮下脂肪层较厚而搏动感触摸不明显,因而未能准确定位,穿刺成功率不理想[4]。实施长轴平面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出针尖位置,以有助于短轴平面技术实施,可以完整显示桡动脉横截面及相邻结构情况,仅需要轻微调整动脉套管针即可判断针尖及桡动脉的相对位置,仅需略微调整角度,便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成功率[5]。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可以使得在整个穿刺过程中针尖位置始终在超声视野范围之内得到确保,并且能够可视化引导下实施穿刺,而并非单纯凭借经验、盲目探索,因此利于更好观察穿刺针尖情况,降低血管后壁及周围组织损伤,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实验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在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方面,实验组的穿刺次数减少幅度及穿刺时间缩短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在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方面,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说明给予ICU休克患者开展应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的极高应用价值,与传统穿刺方法比较,前者更全面、更具规范化。

综上所述,对ICU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应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能够有效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首次穿刺成功率提高,且安全性高,整体应用效果优异,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陆俊江,廖建坤,梁国兴,等.重症超声应用于ICU患者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2):110-112.

[2]张清,余新英,姚小红.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在ICU休克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7):150-151.

[3]倪燕华,韦晓君.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7,7(28):93-94.

[4]钟林.超声引导下不同切面技术在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22):60-61.

[5]李秀燕,方桂珍,王兰芳,等.改良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在ICU休克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5):748-751,837.

[6]王磊,郁素云,陈卫挺.ICU超声引导桡动脉置管在不同切面的随机对照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10):1675-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