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2

“慢就业”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朱丹

(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慢就业”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个人期望值过高及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毕业生找工作时采取观望的态度,错过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期。高校应将就业工作前置,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个人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个体就业辅导,以宽容理性的态度对待慢就业的毕业生,营造平和稳定的就业环境。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上涨、新冠疫情影响、个人期望较高及家庭普遍相对富裕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反而选择观望的态度进而延缓就业的进程。延缓就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选择。

  1. “慢就业”的定义及分析

媒体使用“慢就业”一词来描述高校毕业生延缓就业的状态,将其定义为高校学生毕业后不选择就业也不选择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时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不立即投身于工作的现象。[1]

当前的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个人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就业整体环境、市场要求有所不同,没有达到个人心理预期,且暂时个人无经济方面的压力,于是选择观望就业形势,在等待的过程中获取相关职业类证书等,寻找相关就业机会,对于就业没有主动出击而是被动接受。

二、“慢就业”产生的原因

  1. 毕业生人数上涨带来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874万,202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900万,预计2022年将超过1000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冲击,疫情期间的待就业人数上涨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1、个人期望值与就业现实差距过大

互联网+时代对应聘者综合素质要求高,新时代的大学生虽接受能力强但经验匮乏,很多大学生在前三年生活在象牙塔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多数期望毕业后从事体面的工作,但真正毕业来临前往招聘会时不免期望落差。当自己的综合能力不足以达到社会的要求时或者自己目前的就业市场价值和心理价值不匹配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选择观望的态度。

2、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今大学生处于独生子女一代,家庭经济水平大大提升,父母对独生子女往往期望较高,更偏向于大型国企、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继续深造等,为了从事这类工作,应届毕业生往往花费两到三年的准备,且招聘流程长、录取人数少,带动就业能力不如中小微企业,这也是慢就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慢就业”的应对策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虽然对于部分毕业生而言“慢就业”是沉淀自我、做出更好人生规划的机会,但盲目地追寻所谓的“应届毕业生身份”而无限地等下去却得不偿失。需要采取对策应对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置,做好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衔接

选择职业不是大四学生的专属,自我职业的探索应该从大一开始,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要做好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在前三年的自我探索和职业的认知,从而在毕业前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做出规划,大四不再处于迷茫、不知未来如何的状态。针对各个专业特色,每个学期应提醒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联系在一起,如实习见习、考取职业相关证书等等,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1. 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对症下药

毕业生不就业、慢就业的原因五花八门,每位毕业生因个体情况不同,需个别谈话对症下药。有些毕业生因为专心考研考公选择暂不就业,需对其分析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考研考公的同学应劝退转而投入工作;有些毕业生因不知哪种职业适合自己而选择逃避现实,这种情况要帮助其分析就业市场,掌握自身优势,教育引导其付出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还有的毕业生因家庭经济优越自我要求较高而“高不成低不就”,这时应帮助其转变思想,或投身中西部地区,将小我融入大我,到党和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 开设工作坊,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院校两级就业管理部门应设置就业工作站,设立咨询室,接待学生个体工作职业咨询。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个体特征等,对学生进行探索职业生涯、制作简历、进行面试测试等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同时,利用互联网+教育,开展线上线下工作坊,接受学生监督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 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慢就业

从宏观上来看,一定程度的慢就业会影响整个学校就业率甚至民生;但从个体来看,慢就业中也有成功的例子。一些学生毕业两三年内考取相关证书、继续自我学习,奋斗两三年后成功前往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少一些功利心,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慢就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协作解决。思政工作者应该经常和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交流沟通,随时了解他们的就业心态变化,根据个人情况推荐不同的就业岗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同时将工作前置,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提前把握整体就业情况;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面对慢就业,少一份功利心、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相信采取慢就业的毕业生会越来越少,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陈树根: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载《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 年第 9 期。

  2. 钱铮,蒋婧,袁梦思.“互联网 + ”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究[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 3) : 51 - 61。

作者简介:朱丹,(1991-3);女;汉;安徽;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