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旧城更新历程下的中国城市更新反思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2

美国旧城更新历程下的中国城市更新反思探讨

梁辰

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00125


摘要:本文梳理了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旧城改造经验,美国已经经历了城市更新的阶段,体制较为成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中国的国情及城市更新现状的特点,以启发指导中国现在城市更新的行动,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指南。


关键词:城市更新;存量规划;中国美国;对策


1美国旧城更新历程

1.1国家政策制度的保障

随着美国旧城更新的深入,国家政策和实施保障制度相继出台和更新。对于经济上的管控,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授权区(EZS)、社区企业的参与模式、新城镇内部计划模式。美国通过推行一系列方式获得资金:土地银行的手段、TIF、BIDs、税金见面等政策来吸引私人资本的投资。对于规划设计,采用弹性的区划技术、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进行空间品质的改造。到197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000k㎡的城市土地上进行了2000多个项目,联邦政府花费了130亿美元用于这些项目,加上私人投资,投资总额是过去好几倍。

1.2不同更新思想的冲击与杂糅

①注重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和活力多样性

由于战后的清除贫民窟运动,居民在城市更新运动的行动中被粗暴的赶出家门,城市中心开始建立高档的办公场所、精美的家庭公寓,美国各级政府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刺激了民众去参与城市更新的运动,以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受到侵占。为了寻求个人利益,公众参与的机制开始渗透入美国的城市更新。

②注重城市历史文脉保护

美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前期的大工程的自上而下的更新过程造成了城市更新的“一刀切”的更新手法,机械的推倒旧建筑,大片单一的生产住宅,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建筑遗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肌理被清理蚕食。美国国会1973年宣布终止城市更新计划,并在1974年以富有人文色彩的住宅与社区开发计划代替了城市更新计划。

③城市文化理论的支撑与渗透

美国中心区的衰败空间由于其带有浓郁的地区特色和文化价值,遭到了许多特殊群体的中产阶级的追捧,包括艺术家群体、单身或丁克等少数派群体、同性恋群体等,相比于规整的郊区的的统一新建的house的风格,他们更喜欢独特的创造性和文化性融合的住宅风格和地区。他们首先以较低的价格占领了城市中心区,通过“地租缺额”将下层阶级的人口驱逐出了这片地区,城市通过不同阶级和身份的人口空间流动实现了部分自主的更新。在绅士的努力下,提升改善了街区质量,随之而来的更高层次和地位的中产阶级开始回迁中心区,再一次抬升城市中心区的地价和房价,进一步加深“地租缺额”。对中心城区的人文独特性的文化追求导致了城市中心的城市结构的变化和更新速度的加快。

2中国城市更新现状

2.1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相关制度需要探索改进

中国的城市更新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由于政府和大型开发商的资金投入形成,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没有自主筹资渠道来自发更新。当政府的补贴资金不够时,开发商往往会想办法建设更多的高级商用楼和精品住宅来取得更高的利润,被拆迁的居民往往支付不起高额的费用只好搬迁出去。

2.2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行动停留在表层

中国的公众参与这一观念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这一机制逐渐得到了部分规划设计师和学者的重视,主要还是专家主导型的公众参与,通过专家学者有意识的加入公众参与环境,没有形成民众自发组织参与的团体组织。我国的公众参与往往是零散的、破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众组织,没有形成一股社会力量来影响城市更新的行动。当然,这也和我国民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专业认识水平和通识储备不高也影响了民众的参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我国经济、教育、媒体宣传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由于居民对政策的抵制,这意味着许多政府及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体制内的人员有可能会失去工作。

2.3政府主导,工程项目式更新机制不可持续

中国的城市更新结合“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运动一起进行,为了抓住政策的红利,这些项目往往成为各个公司和单位的竞标目标,大规模的工程项目短期将某个地区变得焕然一新,然而外来资本的强势置入使得这种更新带有短期、暴力、不可持续的特点,并没有发动内在的更新机制,只能依靠外来资本的投资更新。一旦关注度减小,更新便开始停滞。尽管现在工程注重了“海绵”“可持续”等概念的置入,但是仍然存在形象工程的泛滥。主要是由于部分底层管理人员的观念还没有更新,还存有以前“形象政绩”的思想,因此更新工程仅仅是停留在了城市美化的层面,对于社区或街区的活力、肌理、内部联系等方面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和优化,这种以美化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更新使得城市更新背离了原本的目标,成为了项目的牟利工具。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完整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面,由于中国的规划设计师要在不同群体利益之间做权衡,难免会造成规划师的作品中有许多为了迎合不同群体审美的元素。

3中国城市更新启示

中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起步时间较晚,也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息息相关。美国已经经历了城市更新的初步阶段,体制较为成熟,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城市更新现状,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政策。

3.1政策的实时制定与更新

制定政策应该考虑到不同群体、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机制,相应的提出不同的对策。在我国,房地产投资方是城市更新中的主要群体,政府应该合理的干预、控制,和房地产一起合议出合理的更新地块的分配方式。同时加强对城市规划相关部门的管理,让城市更新富有制度弹性。通过不同的财政区划等方式,结合税收制度,确立合理的授权方式,让公家和非公家的投资方以及居民方达到更新地区的运作平衡。更新区的各方面人才系统也应该建立完善。

3.2注重不同渠道和领域的发声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组织方应该注重不同的发声渠道,共同为行动更新提供建议与对策,注重更新地区的不同群体的意见,提高城市的内部更新,而不是停留在更新的表面美化。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下,不应该只是口号,更应该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点,社会应该给旧城区的居民予以足够的人文关怀与民主。美国的城市更新中公众自主的意识已经非常先进。我们应该注重公众的自组织团体的构建,并聘请不同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指予团队指导和帮助,形成城市更新运动中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我国国民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增强社区的参与精神,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

3.3传统基础理论和经验教训的吸取

我国的更新过程应该不断的吸取教训和经验,并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我国特有的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让不同的城市之间的经验实现交流和共享。在城市的更新设计中,应该像美国当时受到的教训和总结一样,重视城市街区的多样性的形成,不同的建筑类型、建成物的年代、用地类型、建筑面貌等,多样性才能造就街道的活力和历史文物的完好保存,以及城市文脉的保护。


结语:

合理的运用和更新旧建筑,而不是直接像拆除贫民窟一样将场地铲平,满足城市文化的多样功能,从而实现人才流入的良性循环。以免城市变成千城一面的标准化大楼,与城市更新的初衷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姚之浩,曾海鹰.195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的演化与规律特征[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4):18-24.

[2]杨晓春,毛其智,高文秀,宋成.第三方专业力量助力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思考——以湖贝更新为例[J].城市规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