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敛及发现遗物的保护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4

灵川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敛及发现遗物的保护修复

唐际红 黄 伟

灵川县文物管理所 馆员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博士

摘要:为切实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2019年2月至3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灵川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灵川县民政局等单位,对位于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新寨自然村半界新田面及才喜界坳口湘江战役疑似红军遗骸埋葬点进行红军遗骸收敛保护工作。此次发掘待确认红军墓葬24座,收敛较为完整的待确定红军遗骸5具,出土金属质及陶瓷质、玻璃质随葬品58件套。2020年10至12月,灵川县文物管理所聘请、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墓葬中发掘出土的遗物进行了科学的清洗、修复、鉴定工作。

关键词:湘江战役;遗骸收敛;出土遗物;保护修复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尽快将散落于山野之间的红军遗骸进行抢救性收殓保护。2019年2月23日至3月31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灵川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灵川县民政局等单位,对位于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新寨自然村半界新田面及才喜界坳口湘江战役疑似红军遗骸埋葬点进行红军遗骸收敛保护工作。

在湘江战役红军遗骸保护收敛工作中发现的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湘江封锁线后,继续西进。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十一团、第六师十六团、十七团共3个团于12月6日经兴安县金石乡由伦江瑶族同胞作向导,经新寨村才喜界山上小道西进。红军动员瑶族同胞用瑶语向当地民团守兵喊话,做通其思想工作,让红军顺利通过了才喜界。当天,这部分红军按计划到达龙胜县的矮岭。中共桂林地委1986年出版的《红军长征过广西》记载:“十二月七日 我军继续西进,…第三军团第六师为后卫留守两渡桥,到十七时取道才喜界到达龙胜矮岭与马堤河口间宿营。”11934年红军经过才喜界时,有大量伤病员没有跟上部队西进,而是下到冯家湾(现新寨的村民小组)借宿,群众把门板都拆下来给他们当床,休养了几天后,轻伤的追随部队去了,还有13个重伤员走不了,冯凤山、冯凤万(两兄弟当时是地方的头人。1933年桂北瑶民暴动的组织者之一。)为了红军伤员安全,把他们藏到了新寨后山一个叫蝙蝠洞的山洞里,每天给他们送饭,后来到1935年2月,消息走漏,便赶快叫伤员们马上转移,他自己也躲到了山上。这些伤员有11个走了,还有2个不治身亡,被一个老大娘偷偷埋了。红军长征过广西后,才喜界一带的瑶民以黄孟矮之名刻诗“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时遇恩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于矮岭观音岩上。此后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新寨瑶胞帮助红军长征过才喜界的故事,特别是为掩护红军伤员,瑶民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本次红军遗骸保护收敛工作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当时红军遗留下来的遗物。

灵川县湘江战役疑似红军遗骸原埋葬点主要位于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新寨自然村。新寨村距县城65公里,东与兴安县金石乡交界,东北、西北均与龙胜各族自治县相邻。本次收敛保护工作主要针对新寨半界新田面点及才喜界坳口点,收敛工作完全按照《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抢救性发掘收殓工作操作规范》、《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抢救性发掘收殓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开展工作。

(一)新寨半界新田面点

半界新田面点,位于新寨村北北部直线距离北约1公里的半山腰上。 北纬:25°46′45.91″,东经110°13′57.46″。该处发掘清理出7座墓葬,排列相对整体,朝向基本一致。发掘前,每座墓葬上面均有一小块土堆及几块较大石块。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度在2.8米~3.2米之间,宽度在0.9~1.4米之间,深度在1.5米~1.8之间。仅一座发现木棺痕迹,其余均未见葬具。填土均为灰黄色,较为松软,夹杂大量风化岩。遗骸保存较差,腐朽严重,但每座墓葬尚存部分骸骨,藏式不明。每座墓葬均放置一件陶罐,罐口用一青花瓷碗倒扣盖上,据当地习俗推测,罐中原装有食物,现已腐烂不存。其余随葬品以银饰为主,包括串饰、戒指、镯子等,此外还有少量串珠。

(二)才喜界坳口点

才喜界坳口点,位于新寨村北直线距离北约3公里的一个垭口附近。 北纬:25°47′27.92″,东经110°13′23.35″。该处发掘清理出17座墓葬,均散乱分布于垭口较为平坦的区域,随意性明显。发掘前,墓葬上部均有小块土堆,其中三座墓葬土堆上分别放置有一块长方形石质墓碑,墓碑中央竖刻“古坟”二字,墓碑左下方竖刻署名“李书福立”四字。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度在2.7米~3.0米之间,宽度在0.5~0.7米之间,深度在0.5米~0.7之间。填土均为灰黄色沙土,较为松软,夹杂较多植物根茎。遗骸保存较差,腐朽严重,有几座墓葬仅保存一小块骨骼。未见葬具,藏式不明。遗物较少,仅有一铜制烟斗和几枚铜钱。

此次收敛保护工作共发掘待确认红军墓葬24座,收敛较为完整的待确定红军遗骸5具,出土金属质及陶瓷质、玻璃质随葬品58件套。通过前期文物保存状况的前期调查,我们总体上根据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和原则,完成了此批金属文物和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最终形成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二、保护修复技术措施

在前期对文物保存状态调查后,具体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采用不同的保护修复措施,具体如下:对金属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主要是有害锈的清除以及防止氯化物。包括:表面清洗、加固、缓蚀、封护等;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主要是恢复器物完整性。保护修复措施包括:表面清洗、渗透加固、粘接和补全等。

(一)文物保存现状及病害调查

1、陶瓷类文物现状

陶器文物由于质地疏松、多空隙,吸水强,因而很容易吸收地下水、地下水在流动和渗透的过程中会溶入各种酸、碱、可溶性盐以及有机物,从而给陶器带来损害2。此批陶、瓷器表面都沾有软质泥土,器型有完整的,有残缺不全的,有虽破碎成片但仍可拼对粘结成器的,也有根本无法拼对成器的陶片。

61dfba9d4aa24_html_138fceaef92dc24f.jpg

61dfba9d4aa24_html_c8a99068f26b4ff7.jpg

AM7:8陶罐

AM4青花瓷碗


2、金属类文物现状

此批文物中青铜文物主要为铜钱、铜板等,表面均附着有泥土和硬结物,整体器物较完整,且铜器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锈蚀。铜器的腐蚀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铜器埋藏地下时接触氯化物,形成有害锈——粉状锈,而在周而复始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也形成稳定的绿锈和蓝锈。对铜器的保护修复主要是有害锈的清除以及防止氯化物3

银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埋在地下的银器受土壤中盐分及氯化物的侵蚀,表面会形成氯化银沉淀4。此批银器表面除附着泥土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氯化物腐蚀。整体较完整,无残缺。

61dfba9d4aa24_html_328e76447ab110c1.jpg

61dfba9d4aa24_html_bede96b3914d30da.jpg

AM7:3 戒指

AM3 铜勺


此次修复的灵川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保护收敛工作中发现遗物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灵川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保护收敛工作中发现遗物具体信息见表

编号

修复号

名称

重量(克)

数量

病害状况及完残情况描述

1

M1

陶罐(带盖碗)

2740

1

器物表面附着泥土,陶罐外侧口沿处有大面积缺损,瓷碗口沿多处残缺。

2

2

铜钱、珠子

75.88

5

铜钱及串珠表面泥土附着,银戒指表面氯化银沉淀。

3

3

银戒指、珠子

30.1

1

铜钱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银戒指表面氯化银沉淀。

4

4

珠子

2

1

串珠表面泥土附着。

5

5

铜头饰

1.1

1

铜器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

6

1

铜钱

13.41

1

铜钱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

7

6

铜钱

18.31

1

铜钱表面泥土附着,并伴有蓝色锈蚀。

8

2

银戒指

3.89

1

银戒指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

9

7

青花瓷碗

240

1

除瓷碗口沿小面积残缺外,瓷碗较完整。

10

BM

铜钱

34.73

1

铜钱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

11

BM11

铜钱

12.26

1

铜板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

12

BM9

玻璃瓶

12.84

1

玻璃瓶表面泥土附着。

13

1

串饰


1

串珠表面泥土附着。

14

9

木块

16.18

1

木块表面泥土附着。

15

AM3

铜管

19.46

1

铜器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器物完整。

16

AM5:6

银手镯

38.55

5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17

AM3

银手镯

13.52

2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18

AM5:4

银手镯

60.98

3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19

AM5:2

银手镯

18.32

1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20

AM5:3

银手镯

19.35

1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21

AM5:1

银戒指

3.68

1

银器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22

AM5:5

银手镯

30.59

3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23

AM5:1

青花瓷杯

15.27

1

破损,与AM5青花瓷杯为同一器物。

24

AM5:7

银手镯

100

1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25

AM3

银挂饰

24.13

1

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

26

AM3

果核

7.89

1

伴有泥土。

27

AM6

瓷杯

39.29

1

表面泥土附着,器物完整。

28

AM3

铜勺

100

1

铜勺表面泥土附着,本体锈蚀。

29

AM3

木梳子

5.73

1

泥土附着。

30

AM3

果核

20

1

伴有泥土。

31

AM3

果核

0.34

1

伴有泥土。

32


铜串饰

2.05

1

伴有泥土,本体锈蚀。

33

BM5

烟嘴

8.11

1

伴有泥土,本体锈蚀。

34

BM6

铁钉

5.14

1

表面疏松铁锈,伴有泥土,缺损。

35

BM7

银指环

3.19

1

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

36

BM5

铜钱

5.34

1

铜器表面泥土附着,本体有蓝绿色锈蚀。器物完整。

37

BM6

铜钱

41.53

1

铜器表面泥土附着,本体有蓝绿色锈蚀。器物完整。

38

AM7:1

串饰

33.06

1

铜器铜器表面泥土附着,本体有绿色锈蚀。器物完整。

39

AM7:2

银手镯

21.66

1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40

AM3

银饰

14.04

1

银器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41

AM7:4

戒指

12.58

4

银器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42

AM7:3

戒指

11.86

4

银器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43

AM7:5

银手镯

43.55

2

银手镯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44

AM6

青花瓷杯

11.89

1

为青花杯残片。

45

AM3

青花碗

160

1

碗身碎成多片,有缺失。

46

AM4

青花瓷碗

160

1

碗身碎成多片,有缺失。

47

AM5

青花瓷杯

12.82

1

破损,与AM5:10青花杯为同一器物。

48

AM7:7

青花瓷杯

35.45

1

碎成多片,试拼接后为完整器物。

49

AM5:8

青花瓷碗

240

1

碗身碎成多片,有缺失。

50

AM7:6

银饰

20

1

银器表面氯化银沉淀,并伴有泥土。器物完整。

51


木块

5.53

1

木块表面泥土附着。

52

BM5

铜器残件

0.45

1

锈蚀严重。无基体。

53

8

陶砂罐

468

1

器物完全破裂。

54

AM4

陶罐

500

1

陶罐内盛满泥土,表面泥土附着。

55

AM3

陶罐

420

1

表面泥土附着,器物完整,无破损。

56

AM6

带盖陶罐

2960

1

陶罐罐身有裂隙,盖口沿残缺。

57

AM5:9

陶罐

1400

1

陶罐内侧口沿严重缺损。

58

AM7:8

陶罐

5800

1

陶罐外侧口沿大面积缺损。

(二)保护修复方法

1、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在保护修复开展前,对每一件即将修复的文物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用于详细记录每件文物的器物编号、器物名称、文物来源、收藏单位、时代、修复历史、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文物保存环境、病害状况以及文物修复前的尺寸、重量等基本信息。并参照相关行业标准,拍摄文物修复前的照片。

2、清洗

清洗分为物理(机械)和化学清洗。对于附着在文物表面的一些较为疏松的泥土,先使用软毛刷、手术刀、竹签等工具轻轻剔除,对于附着在器物表面的硬结物等不易去除的杂质,先使用棉签蘸取95%的酒精,之后在器物上轻轻擦拭,待硬结物软化后,再使用毛刷、手术刀、竹签、打磨机等工具将这些土泥土和硬结物清除5

清洗过程使用的水务必为纯净水,以防水中氯离子进入器物本体中使文物受到损害。尤其是对银饰、银戒指等银器的清洗,更应该防止清洗过程中氯离子的引入。清洗过程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对于金属文物,应保留器物本体上的无害锈及结构稳定的锈,去除有害锈,去除不掉的不可强行为之。

由于这批陶器器身被泥土附着,需要大面积清洗。在陶器清洗工作开始前,陶器本体是否有彩绘等信息,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在清洗前,须对器物表面不同部位进行小面积试验,确认文物表面是否存在彩绘6。然后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对文物进行大面积清洗。

对于银器,首先用软毛刷蘸纯净水将其表面的浮土清洗干净。轻微腐蚀形成的氯化银沉淀,较稳定,可以去除表面浮土以后不进行处理;对于覆盖器物表面纹饰,渗透到银器内部,严重腐蚀器物产生的氯化银沉淀,我们需要对其清洗。清洗时使用脱脂棉或棉签蘸牙膏轻轻擦拭银器表面完成清洗。

经过物理和化学清洗后,所有文物均呈现出原有的历史面貌。

3、渗透加固

对于严重破碎并且大部分残缺而没有复原依据的碎片,如修复号为8号的砂罐,为了避免主观臆造和作伪误导后期考古资料的整理编写,不对其进行想象性的复原,而是对材料进行加固,加固后对能拼对的碎片进行粘接,其余不做处理7

4、粘接和补全

由于银器等金属文物较完整,此次粘接和补全主要是针对陶、瓷器的补全和粘接。瓷器,如青花碗、青花杯等,由于外力作用,器身均有不同程度的碎裂,需对其进行拼对和粘接。此次修复使用的粘接剂为502胶。在粘接前对瓷片的茬口清行清洁,以防止粘接剂粘接强度不够。然后进行试拼接,试拼以确定碎片正确的位置。试拼以后在瓷片的茬口涂抹粘接剂,对准茬口,待粘接剂固化即完成粘接。部分青花瓷碗碎片粘接后如图5,6,7,所示。

61dfba9d4aa24_html_27ffa51813f92623.jpg

61dfba9d4aa24_html_a4b0201d1e2328e4.jpg

图5 AM3青花瓷碗碎片粘接完成后

图6 AM5:8青花瓷碗碎片粘接完成后

61dfba9d4aa24_html_451eb64c45a18ece.jpg

61dfba9d4aa24_html_aeaa080a084c5ca8.jpg

图7 AM4青花瓷碗碎片粘接完成后

图8 在完整处翻模


对器物的补全,一是为恢复器物完整性,二是为日后展览需要。此次对陶、瓷器的补全主要使用石膏作为补全修复材料。石膏是陶瓷器修复中比较常用的补全修复材料,安全性高,经济且易操作。

对于大面积的缺损,根据器型对称性,在修复前,需在器物完整部位翻制模具。操作中使用精雕油泥在完整处翻模,(翻模如图8所示),在翻模前为了方便脱模及避免精雕油泥污染器物表面,需在器物表面翻模部位喷涂一层脱模剂,翻完后再将脱模剂清除干净。然后将翻制好的模具平移至残缺部位,用油泥或胶枪将模具固定,使模具的形状与器物残缺处尽量能够衔接吻合,接着配制石膏浆,将石膏浆快速倒入模具上,用整形刀调整石膏浆,使石膏浆表面平整方便后期打磨。待石膏固化后,用细砂纸和手术刀进行最后的修整和加工,使补全部位表面光滑、平整8

对于石膏和水的比例,有前人做过相关的试验研究,认为石膏与水的比例介于1.8~2之间,石膏浆固化后的硬度最合适,因此此次石膏浆按这一比例配置。最关键的,由于陶器吸水性强,茬口处会将石膏浆中水分吸干,粘接强度大大降低,为提高石膏补全效果,在倒入石膏浆之前,我们要做茬口的预吸水处理7。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补全之前先用去离子水将茬口处浸湿,使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同样为了避免精雕油泥污染补全部位,在涂抹石膏浆前要先在模具上涂一层脱模剂。

5、缓蚀

需要处理的青铜器选用5%浓度的苯骈三氮唑(BTA)。表面刷涂缓蚀剂,主要作用是减缓文物在库房内的腐蚀速率。

6、封护

此次修复保护过程中,青铜器的封护采用2-3%的B-72丙酮溶液。封护就是在文物表面增加涂层,以阻隔水分和空气。

7、完善保护修复档案

在完成保护修复工作后,补充修复档案中对每件器物采用的保护修复方法以及使用的保护修复材料。记录器物保护修复后的尺寸、重量,拍摄文物保护修复后的照片等。


四、结语

在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前,我们首先完成文物信息的采集,包括文物修复前照片的拍摄,称重等;在了解器物保存现状及存在的病害后,采用适当方法清除了器物表面有害堆积物、硬结物。局部不影响展示陈列及器物安全长久保存的部位留存埋藏环境的原始信息,以便未来学者对器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恢复破碎器物的完整性。对有复原依据的残缺部位进行了补全,构建了完整性、恢复了器物稳定性并降低了腐蚀速率。对于一切严重破碎并且大部分残缺而没有复原依据的碎片,为了避免主观臆造和作伪误导后期考古资料的整理编写,不对其进行想象性的复原,而是对材料进行加固,使得这些碎片能够更长久的保存,为未来的材料及锈蚀机理研究提供宝贵的样本。

在完成保护修复工作后,灵川县文物管理所邀请相关专家对灵川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保护收敛工作中发现的遗物及在新寨村征集的文物进行鉴定,经专家鉴定,九屋镇新寨村才喜界出土的铜钱等9件遗物为民国时期文物,属于红军遗物,九屋镇新寨村半界新田面出土的陶罐(带盖碗)等49件遗物为清代文物。此批遗物中,除了有日用陶瓷器以外,出土了大量的金属配饰,且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这为将来的民族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红军长征过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3页。

[2]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1-53.

[3]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54-68.

[4]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94-96.

[5]金辉.浅析出土彩绘陶器的清洗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9):32-35.

[6]张孝蓉.陶器的清洗[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3:156-158.

[7]孙海岩.杨机墓彩绘陶器的保护与修复[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7:221-222.

[8]易泽林.战国彩绘陶器的现场发掘和保护修复[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90-9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