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适老出行环境研究——以荆门市千佛洞社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4

城市社区适老出行环境研究——以荆门市千佛洞社区为例

刘佳

荆门佳德置业有限公司(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水平突飞猛进、人口寿命得到了普遍的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是老龄化速度加剧,老年人在居住、出行、就医、养老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均出现了很多不适老、不宜居的现象。为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大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增加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选取荆门市千佛洞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社区适老出行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社区;适老出行;环境研究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根据荆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2596927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19597人,占16.16%。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社区适老出行环境问题亟待研究。根据笔者亲身体验,适老居住与出行共性问题如下:(1)住宅交通设施不适老,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2)小区交通出行不适老。(3)城市为老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适老。

一、城市社区适老出行环境研究意义

1.适老出行环境建设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要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标准和规范,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更加安全方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经济困难的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配备生活辅助器具、安装紧急救援设施、开展定期探访。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鼓励更多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本文专门针对出行环境,从设计和管理角度对出行环境建设进行探索,目的是为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2.适老出行环境建设是考核和评价“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关键指标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离不开“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因为没有社区的“宜居”,就谈不上城市的“友好”,而是否“宜居”,出行环境的建设是枢纽工作,因此“适老出行环境的建设”不仅能优化老年人的生活和交通环境,还是考核和评价“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关键指标。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1.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千佛洞社区常住人口10706人,属于“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11人,占22.52%,老龄化程度接近我市老龄化平均水平。社区地貌是典型的丘陵地形,与城市自然环境要素特点相符,研究具有代表性。

2.老年出行交通工具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社区老年群体的的随机采访和实地观察,老年群体出行的方式以步行交通和公交车为主,其中步行比例高达50%以上,公共汽车交通占比约30%,老年代步车占比约1%,如表1所示。

1 老年群体日常出行方式分析(表格来源:根据调查自绘)

步行交通

公共交通

电动摩托车

私家车

老年代步车

步行

公交车

出租车

50%

30%

5%

10%

4%

1%

35%

3.老年出行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根据对社区老年人的随机采访和调查,片区内老年群体对日常出行环境的总体评价不高,如表2所示。从调查表中可知,明确表示“不方便”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而问及不方便的原因时,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和普遍的问题是:(1)住宅交通出行不适老、无障碍设施不完善。(2)小区内交通设施不适老、无障碍设施不连续。(3)出行的基本权益无保障。

2 老年群体对出行环境满意度调查(表格来源:根据调查自绘)

非常方便

比较方便

不方便

环境恶劣

10%

15%

67%

8%

4.出行环境小结

千佛洞社区毗邻城市主干道,与城市衔接快捷。道路基本都实现了硬化,路面平整通畅,车行交通方便,但内部被铁路穿越,路网密度不高、公共停车位稀少,车辆随意停靠、交通拥堵、老年人经常停留的诊所、银行、菜场入口被停车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无障碍设施方面,路口衔接处施工工艺差,障碍物和高差较多,不利于轮椅和高龄老人通行。

三、社区内部适老出行环境改善的建议

1.单元出入口

高差大、设施简单、没有雨蓬、没有信报箱、没有无障碍坡道是社区现有老旧小区和私房的普遍现状,对于很多老年人的进出和生活带来了不便。综合考虑无障碍通行的便利性和现有场地的特点,本文提出4点改造参考建议:(1)增设一道不小于1.2m宽的坡道,设计坡度宜不大于1:12,坡道两侧设置双层扶手,总高度不小于0.9m,下层扶手高度宜为0.65m,扶手直径宜为40mm,扶手端部水平延伸0.3m。(2)台阶宽度不小于2.4m,使单元门在完全开启的同时,还能满足轮椅1.5m回转直径的要求。(3)出入口采用平开门,并保证门扇的开启净宽≥1.0m,以便轮椅的通行,当门扇有较大面积玻璃时,设置明显的提示标识。(4)将出入口附近的空地改造为非机动车和老年代步车停车场,方便停放常用的老年代步车、自行车,电动车,儿童车等。

2.首层门厅

社区内大部分多层住宅首层层高为3m,楼梯为等跑双跑楼梯,入口门厅基本设置于楼梯间下方,为了满足楼梯平台下净高大于2.0m的规范要求,通常的设计手法是在1F增加3~4步台阶,使1F楼梯平台下最小净高满足规范要求,以免碰头。但由于门厅内空间狭小,这几步增加的台阶现在成了无障碍改造的一个难题。以4步台阶为例,每步台阶高0.15米,总高度为0.60m。针对上述问题,拟采取了以下两种改造方式:(1)采用活动式的坡道踏板,有轮椅通过时,将两个踏板搁置在踏步上方,不需要时将踏板折叠存放于墙壁处。(2)将原有踏步改为防滑坡道,有条件地方坡度不大于1:8,困难条件下坡度不大于1:5,同时要将楼梯间内堆砌的生活垃圾和日常杂物清除,扫除通行障碍、拓展门厅空间。

3.加装电梯

社区内很多老旧住宅的层数都在 8层左右,没有安装电梯,很多老年人都群表达了强烈的在自家楼栋单元加装电梯的想法。因此笔者提出在我市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首先应考虑满足改善老年群体垂直交通的需求,在用地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再考虑电梯是否容纳担架的问题。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6人无机房普通电梯的井道最小净尺寸为1600×1600,不同小区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是否需要容纳担架。

4.改造楼梯

根据实地调查,现实情况很多住宅因间距过密、周边违章建筑较多、地形复杂等原因,并不具备加装电梯的条件。因此,对于没有条件加装电梯的老旧住宅而言,完善楼梯适老设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提出以下改造和完善建议:(1)增加扶手。建议楼梯梯段两侧均应设置扶手。有条件的现场可将扶手端部延伸,便于上下时的抓握。扶手要安装牢固,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在材质上要平整舒适。同时为防止冬季扶手冰凉,宜选用防滑、热惰性指标好的材料。(2)梯段防滑。在防滑方面,可以在踏步前缘上设置防滑条,或者是在踏面上作防滑凹槽的处理,同时做好抹角收口,避免绊脚。(3)改善照明。应对非常封闭的楼梯间进行立面改造,拆除严重影响采光的墙体,改用窗户,使楼梯间的采光与通风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增加楼梯休息平台的照明灯具,有条件的还可以增加LED脚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4)座椅电梯。对于有条件的多层住宅,还可以考虑安装楼梯座椅电梯,改善老年群体的垂直交通。座椅电梯可依托楼梯扶手而建,滑轮座椅安装在扶梯轨道上,乘坐者只需点击座椅上“上行”、“ 下行”按键,座椅就会缓慢前行,点击“暂停”按键,升降椅就会稳稳停靠。

5.改善居住区道路设施

根据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居住区内道路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便捷、尺度适宜、公交优先、步行友好的基本原则,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并应便捷连接公共交通站点。但从前期调查中可知,目前社区居民对住区道路环境的满意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安全性不高、连续性不强、舒适度不高、乘车不便四个方面,因此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安全性。针对既有小区,在无法实现人车分流的现实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老年群体出行安全性:1)限速措施:小区道路明显位置增加限速标识,引导车辆自觉减慢车速。2)降速措施:小区出入口外车行道路两端增加减速带,强制车辆经过小区出入口时降低车速。3)时间分流:引导老年人利用人行与车行不同的高峰出行时间实现人车分流。除了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结构上提高安全性外,在各类道路的选材和配套设施上也要提高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步行道的铺装要平整防滑,保证铺地材质耐磨、耐压。铺地要尽量选择透水性好的材质,避免路面积水。考虑到轮椅、婴儿车等的使用要求,铺地材质要平整、具有一定防滑性,又不能过于粗糙,特别要防止一些高低不平的铺砌形式,造成轮椅婴儿车等的颠簸和老年群体行走的磕绊。2)步行道周边要设照度充足的照明设施,满足夜间步行可视需求。

(2)增强连续性。1)步行道应连续无障碍。步行道的设置一定要注意连续性,有高差的地方尽量采用坡道解决,不要出现台阶。笔者调查发现,社区很多老年人平时的工作就是“遛娃”,一般会推一个婴儿车或溜溜车,那么台阶的出现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当步行道上出现台阶时,旁边的绿化很容易被人为破坏,正如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因此,住区内步行道材质的铺设要尽量连续,除了满足人行需求外,还要有利于推车和轮椅的通行。2)步行道铺地材质尽量统一。老年人对绚丽的暖色比较敏感。因此,步行道尽量使用暖色系,而且铺地材质尽量统一,以保证步行道信息传递的一致性。

(3)增加舒适性。1)步行道的尺度要适宜。步行道的宽度宜根据人流量大小来设计,同时要考虑到轮椅使用者的通行需求,尺寸宜控制在1200~1800之间。2)步行道的两侧应设休息区。为缓解老年步行者的疲劳感,步行道沿线应适当设置休息区及休息座椅,可将日本“暂歇设计”的理念融入其中,对花池高度、景观石高度、廊桥栏杆高度等适当调整,高约450mm,以满足成年人暂歇的舒适性。同时,可在树荫、景观较好的位置设置集中的休闲区,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3)步行道不应被占用。从调查中可知,小区内的步行道被非机动车和车辆长时间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步行线路不连续,步行者体验感不佳。因此,为了保障步行线路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加强小区内部车辆管理和停靠引导十分重要。

四、城市适老出行环境改善的建议

1.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城市慢行系统”是指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由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两部分组成。慢行系统不仅仅是交通方式,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与生活、娱乐、交往紧密相关的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出行体验,体现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慢行系统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通过调查得知,社区中老年人日常出行50%以上选择步行,因此老年宜居社区的创建除了在近期解决出行障碍外,还要在中、远期着重打造老年人慢行系统,将社区内的居住组团与社区广场、街头绿地、城市公园等慢行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城市的慢行系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步行品质。

2.公交车辆无障碍化

城市的公共交通既方便市民的同时,也是对外的一张名片,从前文的现状调查可知,目前调查范围内大部分公交车的踏板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高,是不适合高龄老年人和无障碍人士使用的。因此为满足高龄老年人和无障碍人士的坐车需求,公交公司应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公交行业“适老化”服务。可以探索将老年人乘车比例较高的3路、8路、10路、59路逐渐更换为低踏板公交车,并在车厢中部设置安心专座,在醒目位置张贴为老年人让座标识,每条线路可考虑引进一辆无障碍公交车。通过荆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改善车辆设施,给予老年及障碍人士乘客关怀与温暖。

3.公交出行智能化

从调查中可知目前低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比例已很高,他们对乘坐公共汽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掌握公交车动态,提高乘车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节约时间。而高龄老年人使用老年手机比例较高,他们对乘坐公交车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实现自动化,希望像国外那种公交车将踏板伸入站台,他们只需要移动到踏板上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城市开始探索公交出行的智能化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探索针对高龄老年群体研发可以电动上车的公交车;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利用当下最先进的北斗定位技术,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对线路、车辆进行规划调度,城区每个站台设置公交电子站牌,通过网络连接公交公司监控中心,即时显示车辆到站信息,同时兼具天气预报和公益广告循环播放等公共信息播报等功能[5]。

4.为老服务意识

对整个城市而言,不仅仅是公交司机、所有机动车辆司机都应逐步提升交通为老服务的意识,例如私家车司机在斑马线上礼让行人和老人,公交车司机耐心一点、靠站时慢一点、起步时稳一点。通过提升全体驾驶员的素质,重点服务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确保老年群体乘客出行安全。文明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往往小的细节能就能体现出大的文明。提高年轻市民为老服务意识,从身边做起,让尊老、敬老、适老成为荆门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结语

本文选取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千佛洞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自然环境、交通现状、建筑现状、为老服务设施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老龄群体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社区适老出行环境建设的主要可从“内部出行环境”和“外部出行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内部出行环境解决的是社区内部小区和建筑的出行交通如何适老的问题,外部的出行环境解决的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以及与社区的联系和衔接问题。对内部出行环境而言,应加强对社区既有住房公共出入口、公共走道、楼梯、电梯候梯厅及轿厢等交通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与改造,建立科学的社区路网骨架和道路等级,提高各级道路步行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对外部出行环境而言,应重点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适性设计,增加道路交通设施的的无障碍设计,增加城市各片区的慢行交通网络建设和联系。研究旨在使城市适老出行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武永宝,郑爱龙.高层住宅区道路设计[J].城市住宅,2019(04):67-70.

[3]孙晓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空间步行道设计[J].江苏建材, 2018(03):50-51.

【作者简介】刘佳(1985.07-),男,汉族,湖北省荆门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荆门佳德置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理论与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