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串”构建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串”构建与设计

史菊香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

摘要“问题串”是围绕某一问题而设置的问题组合,它以一定量的问题为探究载体,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程度调整教学思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树立学习的自信,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应用“问题串”开展教学,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问题串”的构建与设计,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问题串;兴趣;强化;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设计合理的问题,应用有效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尤为重要。“问题串”可将多个数学知识串联起来,逐渐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更好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为充分发挥“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做好“问题串”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把握“问题串”的内涵,保证“问题串”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

一、把准学生心脉,让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认识、探究的心理活动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阶段相和谐的问题,只有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符合,才能使学生对将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状态。因为当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失去了新鲜感、神秘感时,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富于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设计了一个问题串。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放入石块后水变多了吗?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学生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并且非常乐意讲给同伴听。

二、关注学生起点,借问题引领知识强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一个个有效的问题组成问题串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问题串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知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还可以拓展思维,掌握知识规律,把握数学本质,积累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衡量一个问题的“价值性”有两个标准:一是真实的问题,即这样的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或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或是学生的真切感受。二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身心有待发展的儿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与儿童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充满童趣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使知识得以延伸和强化。

三、合理设置问题让深度学习得以实施

在应用“问题串”开展教学活动时,设置合理的问题是基础,因为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不妨在问题的设置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把握问题难度的梯度。结合学生的学情,设置的问题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尤其当学生思考出正确结果后,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高涨,会更加积极、专心地思考后续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连贯性。设置的数学问题应注重连贯性,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逐渐加深难度,促进学生能力地提升。

例如,在讲解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并设计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解答:小明家装修新房,铺设厨房地面时,有甲、乙两种地砖可供选择,其中甲地砖为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5元;乙地砖为长3分米、宽2分米的地砖,每块7元。

问题:(1)甲、乙地砖每块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如使用甲地砖需要180块,小明家厨房的面积是多大?(3)如使用乙地砖铺设,需要多少块?(4)使用哪种地砖比较经济?

根据情景,教师设置四个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在加深学生对面积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此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蕴含于问题之中的知识点,它是多边形面积的重要内容,学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知道地砖的面积要怎样求?问题(1)是考查学生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问题(2)则是求厨房的面积,这个问题并不通过知道厨房的长和宽来求面积,而是通过生活问题180块甲地砖来解决的;问题(3)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提出,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问题(4)是数据的对比,学生想要有效地对比必须知道前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设置合理的“问题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则能实现对知识的梯度理解。

三、用好生成资源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问题串的引领要重视开放性和生成性,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思维的碰撞。学生在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完善了知识的理解,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环节,体验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执教“找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我按照预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列表方法找4和6的最小公倍数,把相同的数放入两个集合交叉圈,然后用动态演示集合圈交叉的情形,使学生明确交叉圈的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即4和6的公倍数,并从中找最小公倍数12。正当我感到按照预设讲的很成功,演示的也特精彩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这太麻烦了,我还有不同方法。用较大的数6乘2得12,12是4的倍数,所以12是4和6最小公倍数。”面对课堂生成,我放弃了预设,于是对学生说“这个同学讲得有一定道理,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下面请同学们纷纷举手,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正确而且简单。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这种方法不正是找最小公倍数时,书上不曾介绍的“大数翻倍”法吗?他们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创新,乐于表达。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的灵光。

四、加强教学反思用问题促进知识理解

在采用“问题串”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好教学总结,明确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串”的表现评估教学效果,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问题串”教学必须基于一定的实践经验,必须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应用到新课中,以此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知识时,教师采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发现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百分数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如果单纯让学生独立解决解决问题,学生会觉得知识比较难,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为此,教师可以引入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设置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个人一组,根据创设的情境相互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此,学生由思考、解答问题转变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再结合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二次调整,使抽象的百分数知识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交流合作、体验感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中,教师应提高认识,做好教学工作总结,明确“问题串”应用中的不足,抱着持续学习的心态,立足自身教学实践,寻找有效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康开军,王国芬.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甘肃教育,2018,(08).

[2]田甜.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J].学周刊,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