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分析中设标 在有效活动中突破——《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在系统分析中设标 在有效活动中突破 ——《 11-20 各数的认识》教学思考与实践

周红霞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 315700

近日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活动,培训课程中安排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人教版)进行集中研讨。结合集中研讨活动,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教材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好准备。所以学习这一内容对数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今后数的认识有很大影响。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第一次体验“10个一是1个十”,这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同时,“十进制”也是学生后续学习“100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更大的数的基础。十进制计数法是认数的一条主线,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正是学生第一次初步感受“十进制”。此外,十进制计数法也是联系整数与小数的纽带,这对于学生“数的认识”知识体系的扩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让学生在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一课时例1例2学习数数、组成、读数和数序与大小。例1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再接着数一数,摆一摆,在数和摆的过程中教学数的组成,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然后数到20根时,把另外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2捆就是二十。结合数的组成教学数的读法。例2借助直尺教学数序,这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教材中设计了学生互动交流的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而且在活动中强化对数序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为精准设立教学目标作准备,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首先,我设计了如下前测题:

11-20各数的认识》前测题


班级: 姓名:


1、先数一数共有多少只蜜蜂?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

61e0ec8fe488c_html_460db80869b38717.png

写作:

读作:




2、按顺序填数。


1

2



5




9


11



14




18




3、数出12根小棒,摆一摆,让别人很快就能看出共有12根。(学生摆放,现场统计)


前测后,我对前测情况作了逐一统计,具体情况见下表:

题目序号

正确率

错误率

错误描述

1

写:95%

读:83%

5%

17%

2个学生数错

7个学生把十四读成“一四”

2

98%

2%

1个学生错误,19后面写成21

3

1根1根地摆:2个

2根2根地摆:3个

5根+5根+2根地摆:2个

6根+6根地摆:2个

10根+2根地摆:10个

摆图案:23个


摆成各种图案的较多


从前测统计可作如下分析:

第1题:数一数共有多少只蜜蜂?这一题数数需要有序地数,或者边数边做个记号才能数对,仅全班2位同学数错,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20以内的数数是没有问题的。读数时,有7个同学把“十四”读成“一四”,这是由于学生明显受到数14的影响,且没有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导致。

第2题:按顺序填数,只有1个同学把19后面写成了21,其他同学都对,正确率98%。可见,数的顺序对于这节课来说,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也没有问题。

第3题:数出12根小棒,摆一摆,让别人很快就能看出共有12根。先摆10根,再摆2根的有10个,也有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5根+5根+2根地摆,6根+6根地摆,但更多的是在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看来,用小棒摆数时部分学生会用1根1根摆、2根2根摆等多种方法,但另一部分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幼儿园里经常用小棒摆成图形、动物等),还不会正确的按计数单位有序摆放。


【学教重难点】

综上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的概念和认数的方法都成为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且在生活中孩子对11~20各数时有接触,基本上都认识11~20各数,对于数数、数的读写、数的顺序和大小这些内容,他们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由此可见,本节课中学生新知学习的重难点应在于:

1.计数单位“一(个)”和“十”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第一次体验“10个一是1个十”,这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如何让学生感知把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如何让学生自然理解“十进制”产生的合理性?这将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2.对一个具体的数,借助计数单位“十”来学习数的组成,这也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

另外,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实践】

结合以上的系统分析,我进行了教学实践,主要围绕核心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十”,力图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建构十进制计数法。现将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1.摆放小棒,感知“十”

(1)猜猜老师手中有几根小棒?(学生积极性高涨,逐步得出12根)

(2)你们也数出12根小棒,想一想,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

(3)汇报摆放的方法:

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10根一边2根另一边地摆(这样摆的学生很少,可以看出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用“十”来计数)、摆成图案(这样摆的学生较多,没有弄清摆放意图)

(4)师:你认为哪一种摆法让别人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5)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教师出示三幅图片,不作任何解释,为学生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教师播放,学生观看)

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后马上消失,问学生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

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

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12根。

师:其实三幅画面出现停留时间都是2秒,小棒数都是12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

生:“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6)师:通常把数出来的10根小棒用一根橡皮筋捆成这样的一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课件演示:把数出来的10根小棒用一根橡皮筋捆成这样的一捆,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这一捆有几根小棒?(一根一根数,数出10根,10个一)。

师:小结:不管是10个一还是1个十都是这捆小棒,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全班齐读)

【片段点评】学生摆放12根小棒,虽然展示出多种摆法,但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出示均呈现2秒的三幅图(11根地摆,22根地摆,1010根地摆),让学生在游戏中喜欢上“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从而自然地完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教学。

2.借助故事,感受“十”

师:想不想知道远古时期的人们是怎样计数的呢?播放动画《十进制的由来》

61e0ec8fe488c_html_e92731c3b20f6436.jpg61e0ec8fe488c_html_13265a453f693380.jpg

【片段点评】通过链接数学史的史料故事,让学生自然感悟到计数单位“十”跟人类的生活实践、十个手指计数等有关,加深了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3.联系生活,体验“十”

师:“十”在生活中应用可广泛了。比如:一盒铅笔有10枝,是一个十;一盒鸡蛋有10个,也是一个十(课件出示生活中图片)

师: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片段点评】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到计数单位“十”在生活的广泛应用。

至此,通过操作感悟、游戏明理、史料链接、生活体验等多元活动,学生清晰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学习数的组成就非常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