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在“科学探究 ”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袁淼萍

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渠道。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素养

几年来,我们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在“科学探究”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兴趣是使各种活动得以坚持和发展的最好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使达尔文把甲虫放到嘴里,使李时珍在自己身体上针灸、品尝草药……并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代巨匠。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

1、利用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

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是调动学生观察兴趣的最好方法。实践证明,新颖的观察材料,比经常见到的材料更吸引学生;活的动、植物,比标本、挂图更吸引学生;大的、色彩鲜艳的、结构新奇的教具、课件,比小的、色彩单调的、结构平常的教具吸引学生;具有动感的教具,比“死”的教具更吸引学生。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数量足够的、生动新颖的实验材料。如在探究《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时,准备了玻璃钟罩、水槽等实验器材;在探究《鱼鳍的作用》时,准备了饲养槽、鲜活的鲫鱼等观察材料;在探究《泡茶实验》中,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茶叶和杯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2、用奇妙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富有变化的奇妙的实验现象,学生往往非常感兴趣。如在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中,学生通过对固体膨胀演示器演示实验的观察,通过对热学实验盒仪器的观察、摆弄、比较、推测、实验等活动,兴致勃勃地理解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用巧妙的课堂导语,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的课堂导语,好比乐曲的前奏。一个成功的引人入胜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做《人造彩虹》演示实验之前,我先出示两个谜底为“彩虹”的谜语:“一座彩桥搭天空,太阳在西它在东。”“一匹七彩绸缎,弯弯高挂天边,雨前雨后出现,稍过片刻不见。”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彩虹,说说彩虹出现的时间。再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现在虽然是寒冬腊月,可你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可以看到彩虹。你们信吗?”再次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的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特别仔细,在他们自己做的人造彩虹的游戏中,个个都很努力。

4、利用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师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要引导他们综合利用学科知识,“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来“理解科学”、“体验科学”,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如在《主要食物——粮食》的教学中,针对目前小学生浪费粮食比较严重的现象,我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算了几笔账:“如果每人每天扔掉半个馒头,全国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扔掉了多少个馒头?”再让学生讨论:“一个大人,一天大约要吃几个馒头?”酝酿后计算:“如果一个人,我们假定他每天吃3个馒头,那么,这6.5亿个馒头可供多少人吃一天?可供多少人吃一年?我们再假定,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到去世,每天吃3个馒头,活到了100岁,他一生要吃掉多少个馒头?这6.5亿个馒头,可以养活多少个这样的长寿老人?”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再让他们思考:“我们平时应该怎样来节约粮食?”通过计算、比较,把惊人的抽象的数字转换成具体形象的小学生可以感知的参照物来说明问题,帮助学生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注意节约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在“科学探究”中,要注重培养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主要分三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首要目标,“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1. 在“科学探究”中,了解探究方法

科学探索过程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方法的指导,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实现。因而,科学方法与科学探索过程的整合才是常识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如在探究《鱼鳍的作用》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通过让学生观察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况,提出问题:鱼在水中的游泳跟什么有关?

(2)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鱼在水中的游泳可能跟鱼鳍有关。

(3)合作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怎样用实验来验证鱼的游泳跟鱼鳍有关?

(4)各组汇报设计的意图和方案,师生评价方案的价值性、可行性。

(5)分组实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

(6)思考与讨论:用木片分别绑住(或用票夹分别夹住或分别剪去)鱼鳍的尾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后,跟鱼的游泳姿势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尾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在鱼的游泳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7)组织交流。

上述实验过程,教师没有花专门的时间去讲述、讨论科学方法,使科学方法与科学探索过程相得益彰,做到“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在“科学探究”中,“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

我们教师应该让小学生在积极地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即通过“科学探究”来学科学。在实验中,让学生把科学知识跟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如学生在自主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中,发现蜗牛有两对触角,而且在爬行过程中不停地摆动。还有学生将果冻之类的零食,放在爬行的蜗牛的前方,发现了蜗牛爬到食物处一动不动地吮吸食物的现象。经过观察和推理,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的一段话:“蜗牛爬行时,两对触角不停地摆动,用它来感觉四周的环境,辨别和寻找食物。”

三、在“科学探究”中,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刻苦耐劳的科学品质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在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热的传播方式》《沉淀实验》《过滤实验》等实验过程中,往往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培养。如可以提醒学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谁观察到的现象最多”,以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观察的效率;还可以抓住时机,用简洁的语言向他们介绍科学家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事迹,鼓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耐心地等待、仔细地观察、反复地实践,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负责的学习态度。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客观现象全面地收集材料,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各个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以获得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气象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等观察实验中,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观察。教师对按照客观情况认真记录的要大力表扬,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离不开大胆的假设与猜想,但在搜集资料和推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像科学家那样严谨、务实。

3.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实验教学中,不少实验需要拓展实验时空,向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延伸,如:《考察家乡水域污染情况》《考察家乡空气污染情况》《考察家乡现代农作物栽培方法》《观察水稻一生》《观察鸟》等。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萍《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素质教育论坛2019.5

  2. 金燕《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