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从"学会提问"开始——关于初中思品课堂提问策略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从 "学会提问 "开始——关于初中思品课堂提问策略的探讨

黄东阳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362321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项工作内容是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形成思辨力。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注重提问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寻求最终答案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为例,探讨思想品德课程提问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教学;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提问

思想品德课程与常规教学课程不同,注重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过多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力、信念力等。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应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将教学工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以及其他人的观点。该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文章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

一、重点问题分析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验证[1]。从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经验放到教材中或他人的观点中,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在学习时,学生不能一味的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思想,对他人的经验进行批判。同时,学生还应积极对自身的观念进行审视,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思考与优化,让自己的观念更加明智。

例如:教师在教授《网上交往新空间》一课时,教师能使用视频对学生进行教学引进,视频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但是家中的成员并没有进行沟通与交流,而是各自玩手机,年夜饭缺少交流与沟通,一家人的亲情没有被体现。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视频播放完毕后,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分析其在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学生回答“手机等网络工具割裂了家庭的亲情与温暖。”为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能在提问之前增加教学环节。分别为视频中的现象是否准确、视频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理论推导是否有效、结论得出是否准确。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能对视频提出质疑,该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手机也能成为家庭年夜饭中交流的新方式,家庭也应及时更新交流方式,与时俱进。这时,学生得出的结论手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使用智能手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应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优化家庭氛围。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重点是互联网的优势以及弊端。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会以批判的思想思考问题,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对思想观念进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紧扣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等。批判质疑能力的形成,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不盲从,不从众,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注重导语

导语是课程开展的首要环节,优秀的导语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2]。同时,导语还是对整节课程的导入,涵盖了教学课程的关键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除了把握教材内容外,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之外,还应注重导语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形成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时,教师能为学生进行导语设置:“同学们请看,窗外树上的树叶与落下的树叶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树上的树叶是绿色的,树下的是黄色的。”。教师又问:“为什么树上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它掉到树下就变成黄色的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树下的树叶不能获取到营养,但是树上的树叶能获取到营养。”。教师问:“为什么掉到树下的树叶会变成不能汲取营养呢?”。学生回答:“因为树叶离开了大树。”。教师针对师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进行总结,将大树比喻成整体,将树叶比喻成个人,让学生思考并体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思考以及教师引导的过程中,能意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为集体付出努力,个人才能更好的发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因此,学生能循序渐进的进行问题的回答,才能实现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的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品质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目标。因此,教师应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磨练其思想意志,锻炼学生的优良品格,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当学生面临苦难的时候,就能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3]

例如: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教师对学生提问:“什么是挫折?”。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说出自己曾经面对的一次挫折,并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解决办法。然后,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经历一次之前的事情,你还会以同样的方式解决么?”。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情感体验为入手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面对挫折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事情,重点并不是如何避免挫折的产生,重点是当面对挫折时,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问题处理方式。当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批判感受自身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学会提问与思考,同时还能对学生的综合品质进行培养,让学生养成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

结论:

综上所述,批判的思维是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并通过教学过程,接受教师的引导,发现自己价值观以及他人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从细节出发,思考问题。最终,教师应对产生矛盾的问题进行假设以及质疑,并对其进行论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学会思考问题,打破常规,在提升学生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占平.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3):13-14.

[2] 乔莉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J]. 中外交流,2021,28(4):1151-1151.

[3] 艾比拜·奴尔买买提.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 中外交流,2021,28(5):1469-1469.

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学生思辨力的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QJYKT2020—145)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