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葛伶琳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333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8月-2021年8月为时间节点,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将其实施分组(2组,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护理1个月时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都较A组低(P<0.05)。结论 针对脑梗塞患者,通过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心理状态,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脑梗塞;心理状态

脑梗塞是当前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着较高的发病、致残、致死率;此病以中老年人群最易发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且许多老年患者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且机体各功能处于衰退状态,因此,在治疗期间,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仅会对其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而且还会抑制受损神经功能的更好恢复。有报道[1]指出,强化对脑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其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针对所选取的脑梗塞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评定其效果与价值,现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8月-2021年8月,对本院所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实施选取,共计80例,将其分成2组(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在对照组40例中,45岁为其最小年龄,83岁为最大,平均为(62.79±3.46)岁,22例为男性,其余为女性(18例);观察组当中,年龄45~82(62.65±3.51)岁,男、女比值为21:19。两组上述所罗列数据经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

纳入标准:(1)都为首次患病(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3)意识、认知均清晰。排除标准:(1)重度贫血、严重营养不良;(2)精神疾病、恶性肿瘤;(3)严重免疫、血液系统异常;(4)近期有重大创伤史、手术史(3个月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饮食、用药、运动方面的指导等,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安全防护(如防坠床网、防跌撞护具等)。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1)疾病宣教。护士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图片、文字或微信等方式,对疾病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讲解影响因素、所需注意事项等,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减少官方语言使用,使不同学历患者皆可接受与理解。(2)支持性心理护理。护士鼓励、引导患者将内心的想法、疑问等说出,以温柔、安慰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多给予患者关心、鼓励与支持,另外,将既往成功案例介绍于患者,促进其治疗信心的增强。(3)转移性心理护理。护士可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阅读、看电视、聊天等,实现注意力的转移;对于有语言障碍者,可通过手势、图片等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其需求,减轻负性情绪。还可引导患者通过呼吸训练、静坐、冥想、呼吸等,放松身心,加速负性情绪的消除。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心理状态实施比较。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时,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实施评定[2],焦虑量表总分>20分,即存在焦虑;抑郁量表总分>21分,即存在抑郁,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SPSS24.0处理数据,t对计量资料实施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1个月时,两组评分虽都有降低(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更大降幅(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心理状态(61e5346bd0508_html_2b04ed456c426c70.gif ±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

抑郁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0

64.04±3.39

38.51±3.04*

60.41±4.30

36.25±3.46*

观察组

40

63.61±4.15

32.65±3.08*

60.79±3.65

33.91±4.01*

t


0.508

8.564

0.426

2.794

P


0.613

<0.001

0.671

0.007

注:较护理前,*P<0.05。

3.讨论

脑梗塞作为一种由脑部供血不足、缺氧等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的疾病类型,以中老年人最为多发,且许多患者还会出现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突出表现为四肢乏力、大小便失禁、失语、偏瘫等,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3]。近年,伴随老年人口的日渐增多,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此病患病人数呈现大幅增多趋势。患病后,许多患者的心理会产生异样,情绪波动大,会有焦虑、抑郁等表现出现,此些情绪的长期存在,会使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适当许多的应激物质,如皮质醇、儿茶酚氨等,加重应激反应,对神经等功能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传统护理缺少对患者精神心理的关心,亟需强化心理干预[4]。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基于常规心理护理而演变而来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依据患者实况采取对应性的心理指导与辅助,使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优质化[5]。分别分别从疾病教育及支持性、转移性心理护理等方面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结果可知,观察组的焦虑、抑郁得分较对照组高。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上,有着更突出的效果。

综上,将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脑梗塞患者,有助于其心理状态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芳芳, 裴娜, 闫帅. 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 31(6):761-762.

[2]王华琴, 吴彩云, 路娜. 心理护理干预在初发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7(3):86-87.

[3]杨颖.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有效性分析[J]. 系统医学, 2019, 4(20):155-157.

[4]宋彦锡,林海丽,吴海燕. 规范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7(2):401-403.

作者简介:葛伶琳(1980-11),女,汉族,籍贯:江苏盐城,当前职务:护士,当前职称:护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