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分析

张淑钰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 手术室,江苏 南通 226001

[ ]目的 探究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45例)、乙组(45例),甲组采取常规护理,乙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术中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效果。结果 乙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44%明显低于甲组17.78%,差异显著(X2=4.050,P<0.05);术前,凝血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5d,乙组D-D、FDP、Fbg等凝血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甲组(P<0.05)。结论 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可以调节患者凝血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前言: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是由于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凝固阻塞所引起,患者通常表现出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受手术刺激、术后卧床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应加强对患者术中预防性护理,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2]。本研究将以我院手术患者为例,深入分析术中预防性护理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察对象:于我院接收手术治疗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乙组,每组各有45例。其中甲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0~78岁,平均(52.75±5.28)岁。乙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5~80岁,平均为(53.29±5.42)岁。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甲组采取常规护理,安抚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调节好手术室温度、湿度,指导患者手术体位,密切关注患者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密切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治疗,遵照医嘱对患者予以药物治疗,缩短手术时间等。

乙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术中预防性护理,具体落实方法如下所示:

  1. 穿刺护理: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患者下肢进行穿刺,可选择患者上肢静脉,由临床穿刺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完成这一过程,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以防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性。

  2. 输血护理:在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患者机体将释放凝血酶物质,血液粘稠度增加,将大大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应立即对患者予以输血治疗,来补充血容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体位护理:患者术中为平卧姿势,护理人员可将患者下肢抬高约15°左右,让膝关节呈现屈曲状态,之后对腿部不同方位进行按摩,来刺激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次按压时间控制在2分钟,配合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将仪器六个腔室分别对应患者的大腿、小腿,通过调节间歇压力来让下肢静脉排空、充盈,注意每次加压时间不可>11秒。

1.3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5天分别测定患者D-D、FDP、Fbg等凝血指标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61e536430cb6d_html_9e2730d8d6eb44d8.gif ±s)、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乙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X2=4.050,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n

发生病例数

未发生病例数

发生率

甲组

45

8

37

17.78

乙组

45

2

43

4.44

X2

-



4.050

P

-



0.044

2.2凝血指标

术前,凝血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5d,乙组D-D、FDP、Fbg等凝血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甲组(P<0.05),如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比较(61e536430cb6d_html_9e2730d8d6eb44d8.gif ±s)

组别

例数/n

D-D(ng/L)

FDP(mg/L)

Fbg(g/L)

术前

术后5d

术前

术后5d

术前

术后5d

甲组

45

249.39±14.64

340.12±13.84

2.41±0.43

3.27±0.38

2.29±0.65

3.09±0.59

乙组

45

250.88±15.05

259.95±12.32

2.43±0.45

2.71±0.36

2.31±0.68

2.65±0.48

t

-

0.476

29.024

0.216

7.177

0.143

3.881

P

-

0.635

<0.001

0.830

<0.001

0.887

<0.00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所引起,其是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若不及时对症治疗,可引起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应配合适宜、高效护理方案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各种不利因素干扰,提高患者预后效果,王乐峰[3]等学者的研究显示,开展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机体凝血状态,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针对穿刺、术中出血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尽可能选择上次穿刺,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对下肢静脉壁损伤,并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状态,配合术中体位指导、局部按摩、间歇式充气压力仪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来预防血液高凝[4]。在本次研究中显示乙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且乙组术后5天凝血指标优于甲组,体现了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在患者中应用有效性。

综上所述,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闫雪贞.手术室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1):160-162.

[2]杨晓莹,杨小香.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02):327-328.

[3]王乐峰,李春燕.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应用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3):131-132.

[4]尹芬.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2):324-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