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治疗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8
/ 2

研究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治疗价值

谌希

成都鹰阁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54例相关疾病患者手术情况,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A组和B组,前者在彩超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组织麻醉,后者按照传统异感法进行操作,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其各项指标。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期间各项数据对比可以发现A组患者包括镇痛持续时间在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且整体麻醉效果也处于较为理想的水平(P<0.05)。结论:彩超是近年来影像技术一体化不断升级下的产物,将其用于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辅助工作有助于提高麻醉工作的科学性,减少对麻醉医生主观判断的依赖,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基础上提高治疗整体价值。

关键词:彩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骨科临床上针对上肢和肩部患者的手术通常会用到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目前来说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三种方法。在多种局麻手段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通常来说有着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由于操作方式的特殊性,要求麻醉医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临床经验,同时需要患者的良好配合。长期以来临床上该麻醉方法的实施都是采用异感法,较为考验麻醉医生的经验积累,但是由于不同患者身体素质等方面客观差异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对手术乃至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1]。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技术的不断成熟,麻醉医生能够相对直观地观察穿刺情况,有助于提升整体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54例相关疾病患者手术情况,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27例。其中A组均龄(43.21±4.68)岁,B组均龄为(41.17±4.34)岁。将两组患者包括体重在内的各项研究一般资料收集分析后发现无显著差异,研究对象筛选及分组结果符合随机性原则。

纳入标准:患者悉知本研究目的方法且自愿接受临床研究;ASA分级<Ⅲ级;患者一般资料齐全,既往史明确可查;患者精神认知正常。

排除标准:患者不符合上述要求;患者穿刺部位有炎症情况;复合其他麻醉方案;患者代谢等功能存在异常。

1.2方法

1.2.1A

调整患者体位为去枕平卧位,采用日立“二郎神”彩超诊疗系统,将探头频率设置为8—10MHz,指导患者将双臂下放自然贴于双腿两侧,沿患者喉侧面以及颈动脉等区域进行扫描,并在探头扫描的引导下寻找穿刺部位。采用20G静脉套管针,针头处于探头一侧并保持平行,观察声像图平面,在监测下行穿刺,注射利卡多因与罗哌卡因合剂。通过声像图观察并确认药液浸润臂丛神经后拟退针。

1.2.2B

采用与A组患者同样的体位以及准备措施,穿刺前先对患者肌间沟进行标记消毒。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同时采用20G静脉套管针选择其腋动脉搏动上段进针,进针过程中感受到鞘膜刺破感后停针,注射利卡多因和罗哌卡因合剂[2]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和计数资料经(X2)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患者术中各项体征正常,患者主诉、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行为均未提示有不适反应,手术顺利进行即麻醉效果为显效;患者术中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患者主诉疼痛或者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行为出现轻微抗拒但不影响手术持续进行即麻醉效果为有效;患者术中提示难以忍受,手术无法持续进行或者需要更换麻醉方式即为麻醉无效[3]

此外由麻醉医生对患者各项麻醉阻滞指标进行记录。

2、结果

2.1麻醉效果

根据表2—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A组患者手术均能顺利开展,未出现手术途中改用麻醉方式的情况,整体麻醉效果较好。相比之下B组患者中有4名患者由于术中不适感明显或者无法耐受止血带反应等原因需要改用麻醉方式,整体麻醉效果一般。

表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分析(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27

9

18

0

27(100.00)

B组

27

6

17

4

23(85.19)

X2





7.341

P





<0.05

2.2指标对比

根据表2—2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两组对比之下A组患者无论是药物用量还是镇痛持续时间等指标均优于B组,从指标对比层面证实了彩超介入的价值。

表2—2 两组患者麻醉指标对比(61e65789f309d_html_8fba89f9bb5d4f04.gif ±s)

组别

例数

麻醉药物用量(mL)

镇痛持续时间(min)

麻醉起效时间(min)

A组

27

26.23±3.41

543.43±162.88

4.54±1.41

B组

27

38.15±2.96

439.21±132.41

6.31±2.00

t


16.524

8.264

4.521

P


<0.05

<0.05

<0.05

3、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中A组和B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在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过程中采用彩超进行引导有助于推动手术的顺利进展。相对于传统的盲探方法,彩超设备的介入能够打破长期以来臂丛神经阻滞过于依赖医生主观判断的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麻醉效果的影响[4]。在手术过程中A组患者的整体镇痛效果较好,基本未出现影响手术的因素的发现,能够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保证患者的整体体验。同时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对比也能够发现在超声设备的介入下,麻醉药物用量较少,但是麻醉的起效时间更短且镇痛持续更长,也从侧面证实超声设备介入的价值,对于提高麻醉和治疗效果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钟为金.探析B超引导下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J].智慧健康,2021,7(18):67-69.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1.18.023.

[2]冯国华.锁骨骨折手术中联用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价值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08):1363-1364.

[3]王砚书.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评估[J].中外医疗,2021,40(08):177-179.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1.08.177.

[4]刘淑彬.分析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4):168-169.

[5]叶芸.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1):37+140.DOI:10.19435/j.1672-1721.202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