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思维的5G应用场景分析及热点评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24
/ 3

基于场景思维的 5G应用场景分析及热点评析

袁畅① ,王雅葳② ,王欣② *

① 北京体福光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45;

②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务处 北京市 100053

【摘要】5G技术是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2021年8月17日,国家卫健委公布 《5G+医疗健康试点项目名单》,首次,以“5G+医疗场景”的形式将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本文将运用“场景思维”分析目前我国医疗领域中5G应用场景及热点研究方向。

5G技术是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1]。2015年9月,国际电信联盟辖属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5G发布了被称为ITU-R M.2083的愿景[2],研究者们著述颇丰,但在5G如何进入民用领域特别是医疗领域等问题,一直停留在摸索阶段[3],本文将运用“场景思维”分析目前我国医疗领域中5G应用场景及热点研究方向。

1 场景思维在5G技术推广、建设中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对于“场景思维”尚无明确的定义。鉴于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4-5],“场景”代表着一种“空间”,空间中的人、物、事(关系),构成了“场景”的要素和场景的“特征”。5G作为一个技术概念,有其自身的在通信领域、数据转换层面等相应的技术指标或参数。作为一项技术,5G必须与各行各业、各领域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作为解决当前卫生医疗“痛点”——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成本逐年增高等等,5G技术能发挥何种作用?在技术主体、实践主体和目标主体不确定的情况下,作为政策和理论,难以进行推广性、指导性描述,“场景”描述因而应运而生。

2 场景思维下5G应用场景关系方分析

“试点项目”中所涉及的医事、医疗等场景中,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运营管理特征,其所包含的四种关系分别为:A医患关系,包括对医疗服务有需求的各方;B医管关系,包括管理层与临床医务人员;C医技关系,包括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D医政关系,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与院方等。

将四方关系方对应“试点项目”场景可以看出:

表2 场景思维下5G应用场景关系方分析

序号

场景

关系方

目标

场所

工作核心特征

1

急诊救治

ABC

A

院内、院外

实时

2

远程诊断

ABC

A

院内、院外

实时

3

远程治疗

ABC

A

院内、院外

实时

4

远程重症监护

ABC

A

院内

监测

5

中医诊疗

ABCD

A

院内

体系

6

医院管理

ABC

ABCD

院内

监测

7

智能疾控

ABCD

ABCD

院内、院外

监测

8

健康管理

ABCD

ABCD

院内、院外

监测


首先,八个场景中关系方A类关系贯穿所有场景,关系中核心为诊疗;而与医疗机构相关的B、C类关系中,医疗机构管理者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即从规章制度、质控巡查等方式行使督导和检查等间接管理手段;其次,在A、B、C类关系的连接中,5G的工作核心特征为“实时”,在关注效率的同时更提出对工作内容的要求;第三,在涉及D类关系时,公共卫生的作用较为突出,即“公益性”是医疗机构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5G在这部分场景中的工作核心为“监测”;“监测”是工作的核心,监测前期的布控、过程中的预警突发事件的应急,是公共卫生部门与医疗部门共同的核心。

5G技术多应用于平台搭建、体系构建方向[3, 4],已达到区域急救资源调配合理化、生命体征信息实时化、患者信息同步化、远程急救精细化、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效果。目前应用实例有世园会[5]、冬奥会等大型社会活动[6]中。远程诊断、远程治疗以及远程重症监护是目前5G技术应用最活跃的场景。该场景在原有模式搭建、系统构建的基础上,将应用范围扩展至教育培训

[7, 8],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场景中的应用以及“导师制”带教模式培训效果差异较大的问题。另外在技术层面,5G与AI技术、云存储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完成数据收集、分析。我国已经利用5G技术在远程会诊[14, 15]、远程手术[16, 17]、远程监护[18, 19]等实践上有着多次成功尝试,这样的尝试对“互联网医疗”建设完善、平衡区域医疗资源、助力“三医联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广和助力。5G技术最为直接的使用者大多为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他们对在线学科建设和培训有着一定的关注度[7, 8]

在全程监测关系中,“智能疾控”是最活跃的方向之一。研究者对“智能疾控”的关注点集中于:①疫情防控相关的社会及医疗信息保障[9]与信息化层面;②以防控为目标搭建应急系统和沟通平台。同时,研究者也注意到媒体宣传在防疫中的配合作用[10]和医疗常识普及作用,“智能防疫”从精准防控、提高效率和防控常态的角度上对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11-13]

综上,“场景”描述是5G技术在探索、推广和应用等阶段有益的实践表达,它是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它即表述了关系方,又定义了各关系方的连接方式,从这一点说,场景是一种5G技术应用带来的思维模式,可以简化为:“场景——需求——创新——实践”模式,见图1。

图1 “场景-需求-创新-实践”模式分析示意图

场景

关系方

需求

本位需求

创新

跨专业

实践

高效率

连接方式

交叉需求

跨地域

实时性


综上所述,在场景思维下,5G的应用场景需充分分析场景中的关系方、各方内在连接和需求后,根据需求进行创新和设计,创新的实践中,把握5G技术特点,实现其高效、低延时、实时性等技术特长。因此5G应用的创新一定是跨专业、跨地域的。

3场景思维下5G技术研究创新方向

3.1 技术和需求创新方向

以“场景思维”以场景所涉关系方及“工作核心特征”为例反观“试点项目”中所涉试点项目中的高频词汇,可以看出,试点项目中将系统构建、平台搭建作为创新目标[20]。《纲要》的提出,被视为“互联网+远程医疗”的元年。从2015年开始的“远程医疗”,在5G技术推动下,如何建设平台、系统、已有的平台、系统如何对接等问题亟待解决。5G技术作为一种迭代的通信技术——以“场景思维”衡量可以看出,当场景一定时(即关系方给定),平台和系统的研究应当基于“连接方式”,或者在已有的“连接方式”上进行模式和效率的创新。

在5G平台和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中,应基于医疗机构现有数据资源。运用“场景思维”梳理出的“关系方”及各方的“交叉需求”,实际上是“一种以数据为引导的资源调配与业务协同的模式[21]”,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共享,这就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5G技术对改变医院管理理念、提高医院管理的质控水平是巨大的助力。

3.2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方向

2021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医卫方案》),首次在供给侧提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即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在需求侧提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等概念。这不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医疗卫生服务”的概念外延。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第十五条,“第二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明确写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维护人体健康所必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民可公平获得的,采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适宜设备提供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国家免费提供。

从上述两个政策法规的表述上,可以得出“医疗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与5G研究热点方向以及“试点项目”场景描述中的“服务”概念颇不一致,运用“场景思维”衡量便可看出,关系方及需求的不同,“服务”的理解就出现差异。例如,在临床医生看来,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突破了地域性和专业壁垒,可以形成即时的、多学科、跨地域的专业会诊服务,一方面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概念相符,需求方是患者;另一方面,这样的服务有利于医疗资源下沉,甚至可以演进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教研防全面学科帮扶模式”,受益方并非“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而是供给侧同仁,从这一角度看,服务由“纵向”变为“横向”,纵向成为间接受益方。尽管,“试点项目”场景中,“远程+”是5G技术在高速传输速率和低延时传递质量上的优势,以“场景思维”看,“服务内容”才是5G技术在医疗领域真正持续发挥优势的主要阵地。仍以“远程会诊”为例,如果将“远程会诊”演进为“横向”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横向中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一方将平台与该专业物联数据连接起来,以医院的学科建设为主题,建立“学科建设共同体,推行同质化的临床路径和医疗规范”,这样的“服务内容+学科平台”不仅利用5G技术的“远程”能力,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地域上的高覆盖率;另一方面,通过“学科平台”建设丰富了专业数据的采集,并加快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的周期。

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是主体多元、对象多元、公益与效益并存等等。5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和实践,依赖于医疗卫生活动的“场景思维”。通过“场景思维”,可以梳理出医疗卫生服务的关系方,根据关系方的不同分解出不同的需求,并按需创新、实践。“场景思维”是一种技术推广的政策性表述方式,更是衡量创新、实践研究有效性的质控工具。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除了发挥高效、实时的技术优势外,还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内容”,并以“学科建设平台化”的方式,对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俊, 陶思宇, 江鸿. 5G规模化商用的障碍和关键: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的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 41(04): 3-10.

[2] 秦舒雅, 杨龙祥. 面向5G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算法比较研究.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5. 25(07): 150-154.

[3] 郑波, 杜潇, 王建, 等. 基于5G网络技术的智慧医疗在移动卒中急救系统领域的架构设计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01):7-14.

[4] 郭程, 俞晔, 谢仁国, 等. 5G智慧医疗院前急救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01):61-63.

[5] 徐健. 北京世园会5G远程医疗急救系统的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01):19-21.

[6] 李强, 田雨, 张旻海, 等. 构建基于5G通讯技术的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系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10):1231-1232-1233-1234-1235-1236.

[7] 刘瑞琦, 张慧锋. 5G背景下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04):275-276.

[8] 程雪松. 基于5G的临床医学教育与培训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09):89-90+125.

[9] 刘奇峰, 刘秀鹏. 中国电信基于5G to B定制网疫情防控系统[J].通信世界,2021,(10):44-45.

[10] 濮治颖, 何瑞棠. 融媒体语境下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Vlog的应用与传播——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电视指南,2020,(08):86-87.

[11] 李大灿, 黄敏, 赵彩莲, 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5G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04):503-508.

[12] 张泽洪, 熊晶晶. 5G赋能全流程医疗服务链及其关键支持要素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10):841-845.

[13] 张志荣. 5G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21,34(01):31-32.

[14] 张维芯, 李亚, 吴宗懿. 基于5G技术的远程会诊系统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0,41(10):65-67+78.

[15] 戴杰, 李运川. 四川5G+新型冠状病毒远程会诊系统助力全省患者救治[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0,(02):14.

[16] 杨瑶, 李艺雯. 5G远程手术:零延时 新希望[J].国际人才交流,2020,(11):32-34.

[17] 闫志远, 梁云雷, 杜志江. 远程手术机器人研究与关键技术分析[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0,(02):15-18.

[18] 黄山松, 翟运开. 面向VR探视业务的5G SA医疗专网方案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20,46(06):16-20.

[19] 浙江省首个5G+VR新生儿远程探视平台上线[J].智能城市,2019,5(18):5.

[20] 张军跃, 陈梓尧, 卢清君. “互联网+远程医疗”推动基层学科发展的构想和实践[J].中国医院,2018,22(01):56-58.

[21] 卢清君. “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依法、合规、适度的运行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2017,(0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