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24
/ 2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评价

夏芳 涂霞

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双盲分组法将本院收治的7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成2组,针对A组37例患者实施西医治疗干预,针对B组38例患者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干预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治疗优良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开展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干预的有效性较为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及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有效性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指患者的后循环颈动脉出现的短暂性缺血表现,而眩晕一般情况下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呈现反复发作的发生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脑梗死现象的出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不适等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对于患者来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临床中一般对患者实施西医治疗,西医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且停药后极易反复发作,不利于患者预后。中医临床中提倡为患者实施中西医治疗的干预,为了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有效性,本院针对收治的7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展开了对比治疗的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双盲分组法将本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7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成2组,A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16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2岁,均值为(59.96±3.45)岁;B组3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1岁,均值为(59.93±3.43)岁。

统计学处理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针对A组37例患者实施西医的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10至20m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一天一次,连续治疗2周。

针对B组38例患者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的治疗,B组患者的西医治疗方案与A组患者一致,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治疗干预:补阳还五汤的基础方为黄芪60g、党参、丹参各30g、赤芍、当归、川芎各15g、葛根、天麻、地龙、红花、桃仁各10g;在此基础上对于高血脂症患者加用生山楂加减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加用杜仲及钩藤加减治疗;针对脘腹胀痛患者加用陈皮及厚朴加减治疗;针对失眠患者加用柏子仁及酸枣仁加减治疗,以水煎制,一剂一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治疗优良率等指标差异。(1)中医症状评分:采用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眩晕等临床体征进行评分,总分45分,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2)治疗优良率[2]:治疗2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血液流变指标均恢复正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中医症状评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优良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37例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为75.68%(28/37),B组38例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为94.54%(36/38),两组相比:X2值=5.44,P值=0.02;B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优于A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1: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

组别

中医症状评分(分)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m/s)

血浆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

A组(37)

17.56±2.56

26.39±2.57

1.69±0.35

3.79±0.50

B组(38)

14.17±2.03

31.12±2.63

1.30±0.25

3.20±0.27

t值

6.36

7.88

5.56

6.38

P值

0.00

0.00

0.00

0.00

3讨论

以往临床治疗中一般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西医药物治疗干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停药后极易发生复发现象,不利于患者预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的范畴[3],主要是由于痰饮等病机导致的,中医学中提倡为患者实施活血化瘀及疏通经络等为原则的治疗方案,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党参具有生津止渴、补中益气的功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赤芍具有养阴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当归具有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的功效;葛根具有止渴止泻、调节体温的功效;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的功效;地龙具有清热定惊、止咳平喘的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在此基础上加减治疗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且全方合用能达到补中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作用,对血管收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脑血管的阻力,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保护微循环,缓解患者眩晕症状[4]

由此可见,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开展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雨锋, 郭小通, 赖增流.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24):3.

[2]秦辉, 刘璋, 田柏淋,等. 研究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11):78-81.

[3]杨小艳, 唐茂明.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9):2.

[4]袁磊, 闻瑛, 江雯涵,等. 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比灵治疗后循环缺血(气虚血瘀)及对Hcy、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