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嘱中药处方点评分析及合理用药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24
/ 1

住院 医嘱中药处方点评分析及合理用药方案

赵景阳

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

关键词:医嘱;中药处方点评;合理用药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越来越认可,中药的不合理应用问题也日益凸显。中药的合理应用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做到辨证准确、组方合理、理法方药相一致,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减少中药使用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中药处方点评作为一种积极干预方法,在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取我院一例不合理住院医嘱中药处方,分析其不合理原因,并给予合理用药方案,具体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74岁,因“左侧肢体活动无力1天”由门诊收入病区。中医诊查:头晕目眩,左侧肢体不遂,头痛时作,言语艰涩,时而咳嗽咳痰,面色少华,形体肥胖,大便不爽,舌胖质暗兼有瘀点,苔厚腻,脉弦滑数。中医诊断:中风 风痰阻络证。治疗原则:化痰熄风通络。中药方剂:大柴胡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北柴胡(40g)、麸炒枳实(20g)、黄芩片(15g)、麸炒白芍(15g)、大黄(5g)、清半夏(15g)、生姜5片、大枣3枚。

2 中药处方分析

2.1方剂的组成及应用 大柴胡汤是个典型的常用方,临床上涉及的病种很多。从主治证候来看,包含邪聚少阳证与阳明腑实轻证。从组成来看,是小柴胡汤和承气汤的结合。

方中柴胡禀春之生发之气,为少阳主药,疏肝气之郁滞,散胆火之炽盛。《别录》中提到黄芩气清薄、味独厚,苦降之中含有清肃之性,其清可升发上焦之郁热,其降可泻中焦之湿火,二药相配为和解少阳之邪热的基础结构。

大黄苦寒且气味独厚,善下泄以推陈出新;白芍味苦且酸,酸能入肝而补肝血以敛肝,苦能入胆以泻火,且其性凉,故善清肝胆之热;枳实善理中焦之气逆以除痞,中焦通则胀满、结实自除。其中大黄配枳实初具承气之功,缓取轻下之意,破气散结,导阳明之实热下出;芍药配大黄以柔肝泻实,缓腹痛并泻实痛;白芍配枳实以入血走气,血行则诸痛自止,气顺则痞滞自通。

半夏味辛且禀秋之收降之性,其下达力尤甚,为降胃逆、消痰湿、开郁结之良药。生姜味辛性温,善开痰,降逆气止呕,驱散一切外感之邪气。其辛散之力可适度抵消大黄荡平写下之过,且性温可护胃气。与半夏同用即可削弱半夏之毒性,同时增加半夏的燥湿降逆之功效,为降逆化痰止咳的常用药对和基本结构。配伍大枣为调和脾胃之妙品,大枣得生姜而不滞守,生姜的大枣则不通散。纵观全方,诸药配合,在不悖少阳禁汗、禁吐、禁下的原则下,共奏和解少阳,轻下里实之功。

2.2 处方的合理性分析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全方药性偏凉,善淸泻里热的同时兼顾疏解少阳。临床上常用于肝胃不和,气郁血滞所引起的多种腹部疾病。然而这与本患者化痰熄风通络的治疗原则和临床症状不符,违背了中医理法方药相一致原则,且本方中大黄用法为后下,该患者医师未对大黄进行标注,故评为不合理中药处方。

2.3 中药合理用药的方案

根据该医师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原则,建议给予患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化痰息风,健脾除湿的功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痰厥头痛目眩之良剂,二陈汤之变方。方仅六味,其中二陈汤为燥湿化痰之主方,白术燥湿利水,开痰湿之去路,健脾胃之气,绝生痰湿的源。白术与半夏同用,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机斡旋,痰湿自除。肝主筋为风湿之邪所客,天麻专入肝经,且味辛气暖,驱风湿之邪气以出表,平肝阳则肝风自止,湿去风息诸症皆除。

针对患者“肢体不遂”可考虑加桃仁、鸡血藤、牛膝、大黄等。其中桃仁即可活血化瘀,还能润肠通便,兼顾患者“大便秘结”,如顾虑药效不够,还可适量增加大黄;鸡血藤即可活血又能行血,补而不滞,兼能舒筋活络,针对“肢体不遂”可适量加减;除此之外还可适量增加牛膝,牛膝活血化瘀以助桃仁、鸡血藤之功,补肝肾强筋骨,则蕴含滋水涵木之意,助天麻以熄肝风。且能导湿下行,所谓痰为湿之渐,以助二陈以化痰。以上中药的选用皆以合理用药为原则,组方谴药均以理法方药相一致为参考。

3 总结

中药临床药师在深入临床期间应广泛宣传中医药理论,提升医师临床诊治过程中坚持理法方药相一致,辩证用药的意识。在组方谴药时应特别注重相须、相使的使用,发挥药物相互增效的作用,同时针对有毒中药,尽量采取相畏、相杀的配伍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实践为基础,其独特性与现代医药学理论及思维模式均存在差异,因此,中药临床药师在中药处方点评工作中不能完全参考西药的模式,而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体系中辩证施药的优势,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在方向上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