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1
/ 2

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刘闻娟

浏阳市集里医院 410300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疼痛科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1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护理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7例)和实验组(7例),对照组行常规模式护理干预,实验组加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VA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则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D2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效果较好,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护理干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疼痛;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多种髋关节疾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发生率最高的术后并发症类型,因而通过何种方式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逐渐成为了骨科临床上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以我院骨科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疼痛科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1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护理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65~86岁,均值(76.24±6.45)岁,其中,股骨头置换4例,髋关节置换3例,实验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66~82岁,均值(76.37±6.14)岁,其中,股骨头置换3例,髋关节置换4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模式围术期护理服务,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具体措施:第一,术前评估。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基本信息和疾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协助其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告知其潜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和相关影响因素,使其了解相关的预防措施。第二,健康教育。结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群体,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说明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第三,患肢护理。加强患者的患肢保暖措施,控制室内温度在25℃左右,病床加置保温热水袋,并对其切口渗出情况和引流管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避免出现引流管阻塞或是弯折情况,降低局部血肿所致下肢深静脉回流风险。第四,药物护理。术后实施抗凝药物预防治疗,给药前告知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用量、禁忌症和潜在不良反应风险等,抗凝治疗过程中对其血常规和凝血酶原时间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定患者有消化道、泌尿道、口鼻出血情况,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第五,功能恢复锻炼。患者恢复意识清醒后及时开展踝关节跖屈背伸锻炼以及小腿前后肌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10min,每天4次。手术3天后开展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主动屈曲及髋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每次30min,每天4次。手术7天护患者在护理人员或是家属的协助下开展适当的床边活动,结合患者耐受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评分。通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评分范围在0~10分之间,患者评分越高,则其疼痛程度越严重。(2)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髋关节功能量表和生活质量评定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功能和质量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分析,患者得分越高,则其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团队全部工作人员均通过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经SPSS22.0软件对表格进行处理分析,以此为依据判断整体疗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

实施特定方案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例)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

实验组

7

6.05±1.26

1.01±0.21

14.763

0.000

对照组

7

6.01±1.42

4.23±1.01

3.822

0.001

T值


0.079

11.679



P值


0.938

0.000




2.2 两组不同时点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特定方案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 两组不同时点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例)

髋关节功能

护理前 护理后

生活质量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7

61.23±5.23

96.21±5.62

66.21±5.16

95.01±2.21

对照组

7

61.01±3.44

82.78±4.66

66.66±5.79

81.55±1.91

T值


0.131

6.883

0.217

17.212

P值


0.896

0.000

0.830

0.000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D2聚体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前D2聚体水平为(7.23±1.32)mg/L,护理后D2聚体水平为(0.77±0.32)mg/L,对照组患者护理前D2聚体水平为(7.72±1.19)mg/L,护理后D2聚体水平为(3.18±0.77)mg/L,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护理后D2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多种髋关节功能疾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患者手术治疗后肢体活动能力明显恢复和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3],但是,患者术后机体凝血因子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也明显降低,加之手术过程中过度牵拉血管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也会面临一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并诱发血液反流、静脉腔狭窄、血液粘稠度升高等问题,因而需要加强患者的凝血功能调节,降低其血液粘稠度,所以,这也成为了临床上研究的焦点问题[4-5]。加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控制和预防,不仅是患者术后疾病恢复的关键环节,也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调节,减少疼痛所致的身心不适感和不良情绪问题,保证患者获得最为满意的护理服务。通过使用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6-7]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效果较好,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吴佳桧. 全方位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0):203-204.

[2]马婉谊. 全方位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6):183-184.

[3]邢广红.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大医生,2017,2(6):109-110.

[4]缪晓雁.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1882-1883.

[5]谈晶,陈媛,刘洪娟,等.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J].骨科,2019,10(1):63-67.

[6]高秀荣,张艳红.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价值[J].智慧健康,2018,4(25):145-146.

[7]赵萍.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8):139,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