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诊断胶质瘤放射性脑损伤与复发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1
/ 2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诊断胶质瘤放射性脑损伤与复发的临床效果分析

孙嗣麒 侯建福 韦骏

柳州市中医医院 放射科 54500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胶质瘤放射性脑损伤、复发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行术后放疗治疗患者71例,对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多模式的磁共振诊断。最终诊断结果证实71例患者中术后放疗放射性脑损伤12例(16.90%),肿瘤复发11例(15.49%)。将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肿瘤复发患者的磁共振诊断图像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患者脑血容量中位数最大值(rCBVmax)、表观扩散系数(ADCmean、ADCmin)、胆碱(Cho)/肌酸(Cr)。结果 胶质瘤复发患者磁共振图像特点:脑室旁中心片状信号,呈现T1W1高信号、T2W1低信号。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磁共振图像特点:双侧或脑室旁中心点状信号,T1W1正常或伴高信号,T2W1正常信号。胶质瘤复发患者rCBVmax、Cho/Cr高于放射性损伤患者,ADCmin低于放射性损伤患者(p<0.05)。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鉴别诊断胶质瘤患者复发或放射性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医师采用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磁共振;胶质瘤;放射性脑损伤;影像学诊断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发病率高且呈浸润性生长,肿瘤边界不清晰[1]。手术治疗难以避免完全颅脑创伤的情况下切除胶质瘤,因此在术后需要辅以放疗治疗,减少残存肿瘤的生长,改善患者中远期预后[2]。在对患者复诊中,常见胶质瘤复发或放疗所致的放射性损伤,由于两种病灶多处于胶质瘤手术区域或周围,导致临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次研究采用磁共振的多种模式进行诊断,最终取得满意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行术后放疗治疗患者71例,其中男性40例,女31例;胶质瘤位置:额叶24例,颞叶23例,顶叶14例,枕叶10例。所有患者行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复诊结果显示:放疗放射性脑损伤12例(16.90%),肿瘤复发11例(15.49%)。入选标准:(1)符合胶质瘤诊断结果,行手术治疗、放疗治疗;(2)术后配合复诊;(3)患者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标准:(1)随访脱落者;(2)体内有金属植入物不适合行磁共振的患者。

1.2 方法

(1)使用西门子磁共振(3.0T Skyra)及头颈联合线圈,对比机选择钆喷酸葡胺。患者首先进行磁共振常规平扫及DWI平扫,再进行PWI灌注扫描及增强检查,增强以后在进行MRS扫描。取仰卧位,头先进,上肢自然摆放身体两侧,检查过程中保持不动。

(2)常规MR平扫:T2WI_TSE_TRA TR 4100ms,TE 103,矩阵384x384,FOV220,层数20,层厚6mm,层间隔20%。T1WI_FL2D_TRA TR 220,TE 2.46,矩阵288x288,FOV220,层数20,层厚6mm,层间隔20%。T2WI_TIRM_COR TR 8500,TE 88,矩阵256x256,FOV220,,层数19,层厚6mm,层间隔20%。DWI采用高清弥散序列(RESOLVE_3SCAN_TRA)扫描,梯度磁场从x、y、z轴3个方向施加,TR 4100,TE2 100,b值1000,。矩阵160x160,,FOV220,层数20,层厚6mm,层间隔20%。

(3)MR增强扫描:经患者的肘前正中静脉,以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剂量0.1mmol/kg,流速4.5ml/S,然后行增强扫描。PWI采用多层梯度平面回波脉冲序列(EP2D_PERF_EPI)扫描,TR 1600,TE 30,矩阵128x128,FOV220,层数20,层厚5mm,层间隔30%,采集60次。灌注成像完成后,进行横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常规增强扫描。并在增强图像的基础上,定位MRS测量区域,MRS采用多体素解析波谱序列(CSI_SLASER)扫描,TR 1500,TE 135,重复采集3次。采集数据时为了提高准确性,尽量避免脑脊液,颅骨,头皮脂肪带来的干扰,可采用饱和带屏蔽临近组织的信号。

(4)完成后将数据导入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Syngo.via中,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的分析。

1.3 观察指标

(1)分析对比胶质瘤复发、放疗放射性脑损伤的磁共振图像特点。

(2)对比胶质瘤复发、放疗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脑血容量中位数最大值(rCBVmax)、表观扩散系数(ADCmean、ADCmin)、MRS计算的胆碱(Cho)/肌酸(Cr)。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6212fe7ad383e_html_9f269c115ad06045.gif )来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检查结果

71例胶质瘤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复诊中显示:放疗放射性脑损伤12例,占比16.90%,肿瘤复发11例,占比15.49%。

2.2 磁共振图像特点

胶质瘤复发患者磁共振图像特点:脑室旁中心片状信号,11例患者呈现T1W1高信号、9例患者T2W1低信号。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磁共振图像特点:双侧或脑室旁中心点状信号,5例患者T1W1正常,5例患者伴T1W1高信号,9例患者T2W1正常信号。

2.3 磁共振参数对比

胶质瘤复发患者rCBVmax、Cho/Cr高于放射性损伤患者,ADCmin低于放射性损伤患者(p<0.05)。 见表1。

表1 磁共振参数对比(6212fe7ad383e_html_9f269c115ad06045.gif

组别

例数

rCBVmax(×10-3mm2/s)

ADCmean(×10-3mm2/s)

ADCmin(×10-3mm2/s)

Cho/Cr

胶质瘤复发

11

2.36±0.85

1.35±0.40

0.84±0.25

2.86±0.82

放射性损伤

12

0.68±0.26

1.38±0.36

1.20±0.31

1.45±0.42

t


6.534

0.189

3.047

5.259

p


0.000

0.852

0.006

0.000

3 讨论

准确鉴别诊断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放射性脑损伤对医师采用合理治疗方案帮助极大,但常规磁共振诊断在这两类患者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3]。虽然常规磁共振能够检测到病灶的大小、形态及血流信号,但放射性脑损伤与胶质瘤复发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4]

为获得客观的诊断结果,本次研究应用磁共振多序列、多模式诊断技术进行诊断,包括常规序列及DWI、PWI、MRS等,最终找到胶质瘤复发、放射性损伤鉴别诊断的要点。本研究结果显示胶质瘤复发患者脑室旁中心片状信号,呈现T1W1高信号、T2W1低信号;而放射性损伤的患者在图像特点上有一定插线,呈现双侧或脑室旁中心点状信号,T1W1正常或伴高信号,T2W1正常信号。此外,磁共振参数rCBVmax、ADCmean、ADCmin对比显示胶质瘤复发患者rCBVmax、Cho/Cr高于放射性损伤患者,ADCmin低于放射性损伤患者(p<0.05)。医师可依据磁共振的图像特点及参数对两种病理类型进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采用多模式磁共振技术鉴别诊断胶质瘤复发、放射性损伤具有极高价值,可帮助医师更客观、准确完成诊断,继而采用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大堃,任静,刘辉,等.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弥散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16):3115-3118,3152.

[2] 柴茂林,马党捐.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陕西医学杂志,2019,48(5):603-606.

[3] 张格,陈旺生,陈峰,等.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2):44-47.

[4] 刘超,胡效坤,郑兰兰.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应用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