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2
/ 2

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策略

杨敏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518057 

摘要:街道基本上可以视为城市基本的公共产品之一,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历史以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载体。近些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轨道、公共交通出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凸显,市政规划部门针对街道规划设计工作问题进行了统筹部署。主要结合城市规划设计需求以及发展方向,加强对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工作的优化改进。针对于此,本文主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对街道规划设计工作实践策略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仅供参考。

关键词:街道设计;人性化设计;设计要点;实践策略

近些年来,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贯穿引导下,效率优先已经不再是城市交通予以重点关注的唯一目标,而是在原本追求速度的前提基础上更加注重追求品质。也就是说,注重品质设计已然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随着新时代理念思想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及社会交往等多元价值逐渐显现,促使街道中“街”的功能饱受关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规划设计人员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街道设计发展理念,按照人性化设计原则,加强对街道设计要点问题的部署贯彻,体现出回归街道生活的理念思想。

1 街道功能、类型及尺度分析

1.1 基本功能

街道在城市运行中所体现出的功能特点具有复合性特征,如不应该过度强调某一种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应该保障多种城市功能得以综合发挥。其中,交通运行基本上可以视为街道的基础功能之一,多种交通方式如公共汽车、小汽车等通过利用街道空间集聚以及疏散功能,加强对不同交通方式冲突点以及优先级的协调管理[1]

与此同时,在进行街道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街道公共空间品质问题。从客观角度上来讲,街道作为商业交往以及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可以转变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通过发挥人流集散作用,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城市活力以及多元化程度不断增强;除此之外,街道作为市政公共设施的领域范畴,也可以为公共设施设置以及海绵设施等提供空间载体。

1.2 街道类型

街道设计可依托于分类指引手段实现科学规划设计过程。一般来说,基于用地功能以及交通运行特征基本可对街道进行分类。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主要结合沿街活动以及街道空间景观等特征因素,可划分为一般居住、办公、商业、景观休闲街道以及交通性街道等多种类型。以空间特征及活动人群及时空特点来进行街区分类分级设计。

1.3 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始终是街道设计与研究的要点内容。通常来讲,过宽的道路虽然可以为车辆提供快速通行功能,但是却难以为两侧居民社交提供公共空间平台。也就是说,在进行街道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宜人尺度,也就是人的步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丈量以及可体验。业内相关研究人员表明,20m~25m基本上可以视为最适宜的街道宽度,行人可以看清对面店面的内部空间环境以及装修情况[2]。同时,处于15m~24m高度的沿街建筑能够与街道之间构建密切联系,促使街道空间高宽比相对适宜。建议规划设计人员应分析不同街道类型、活动情景和不同运行量级条件下的各类型交通通行行为,合理分配各街道空间,确保各行其道,安全舒适。

2 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要点及实践策略分析

2.1 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

实现沿街公共活动空间整合强化,突破道路红线问题始终是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的要点内容,同时也是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思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最好可以立足于整体协调设计原则,将多种要素考虑到设计领域范畴当中,保障街道空间设计一体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与此同时,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应该对地面、地下、建筑立面等要素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其中,地下设计与地面各类设施之间应该打好协调配合,如结合市政管线类型以及布局形式,与地面各类设施进行协调,最终确定检修井具体位置。

地面设计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各类街道设施布局协调优化方面,如可以针对停车、地块出入口、单位出入口、地下通道口、地铁出入口、公交站台等进行协调处理,结合场环境地合理设置步行、自行车骑行空间,将休闲、健身、娱乐、社交等活动形态纳入进来,从而促使市民改变交通意识和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以行人活动安全性以及舒适性为目标,保障各类要素可以实现良好衔接过程。除此之外,街道两侧建筑作为营造街道活动空间场景的重要渠道,建议规划设计人员应该对两侧建筑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等要点元素进行深度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建筑立面风格以及各种景观要素,打造符合建筑风貌特点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的街道。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为例,对城市风貌进行评价,对街区内部街道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了以市政府和公共建筑群构成的文化办公街区,以延伸商业界面,营造活力、多彩、生动,热闹氛围的商业办公街区,通过设施、绿化的提升,增添街道活力的住宅街区。

2.2 街道设施精细化设计

细节设计问题始终是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工作要点内容,同时也是彰显街道品质的重要元素。一般来说,关于街道服务水平的衡量指标并不是单纯指通行能力,更多是侧重于强调人们出行体验的满意度。

作为城市比较基础的公共空间,街道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理念。在街道设计当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对各类要素进行全过程精细化设计,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街道。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融入残疾人,老人以及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求,健全完善人性化设施布局结构体系。举例而言,可以设置过街安全岛、盲道设施等,方便特殊群体通行[3],全面实现慢行系统零高差、无障碍通行;结合海绵城市统筹考虑,统一铺装的材质及形式;自行车道考虑与周边既有或规划自行车道衔接,使得自行车道网络化、系统化;城市家具一体化设计应满足功能性、舒适性及环境适应性;统筹考虑智慧灯杆、智慧公交站台、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等,将街道设施功能更加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及需求,更有效的服务社会。

2.3 街道稳静化设计

优化街道稳静化设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行人安全水平以及减少干扰影响。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来看,长期以来,交叉口转角路缘石转弯半径尺寸问题始终是接到规划设计的难点。一般来说,半径尺寸过大会直接导致街道宽度增大,容易加剧行车风险以及行人过马路风险。可通过道路、路口窄化及过街提高和窄化,来帮助司机意识到正在进入交通稳静化区而不得不降低车速,同时减少了行人过街距离,为过往车辆以及行人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除此之外,规划设计人员应该结合街道类型优化街道渠化设计内容,减轻交叉口渠化或者拓宽对行人过街造成的不便。

结论:

总而言之,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往设计理念以及内容模式,应该主动立足于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对街道设计技术手段以及空间要素内容进行合理应用以及统筹部署。除此之外,在今后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借助智能交通技术持续增强街道技术应用以及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强,韦笑,任冠南. 街道设计导则与城市道路系统的优化提升——从通行能力到空间品质的转变[J]. 城市交通,2021,19(05):1-16.

[2]胡扬,王雷,田中贵宏. 街道网络的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多种类型城市街道比较分析[J]. 华中建筑,2021,39(02):86-89.

[3]马俊来. 面向规划衔接的完整街道详细分类方法[J]. 城市交通,2021,19(04):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