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2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例

刘桂铭

中共钦州市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改革办)

摘要:2020年以来,钦州市以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列入广西第二批改革集成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探索,积极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要素保障薄弱等因素影响,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推进乡村振兴上不断闯出发展新路子。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乡村振兴动力不足、城乡二元分割、城乡发展低水平循环等问题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乡村作为与城市具有同等地位的有机整体,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表明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城乡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政策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

2019年以来,从中央到自治区,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文章在对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以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例,通过总结钦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历程、主要做法、取得成效经验及存在的风险挑战,提出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认为要积极构建联动发展机制,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科学化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二、钦州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和问题

(一)发展特征

自2021年起,钦州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开展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等探索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创新区域协同一体化管理体制,由传统的市县乡三级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前指党委+企业”管理模式。二是创新行政审批机制,试验区前指党委及其下设机构直接行使行政审批、规划建设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实施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体系。四是探索投资建设配套机制,制定中心编制城镇边界规划方案,重点项目和机构集中布局在试验区核心区域内。五是实现与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开发平台的联动发展,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二)存在问题

1.协同发展规划未及时跟上。据走访了解,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上现阶段只开展了相关产业,对项目涉及占用到耕地的是否能用也没有明确,给试验区的未来项目的选址、布局带来不确定因素。

2.协同发展要素保障偏弱。当前,试验区的建设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指标除了纳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项目以外独立保障外,其余部分均由县级实行保障,制约项目的布局和产业的加快构建。

3.协同配套改革存在“最后一公里”。在教育、医疗、人才等体制机制问题日益明显。专业人才瓶颈较为突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没有实质性落实,各方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凸显,特别在城镇规划编制、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因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工作谋划推进与高质量存在不小的差距。

4.农民主体参与积极性低。由于当前试验区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整体产业链短、企业数少、附加值低等,当地的农民更愿意“离地入厂”,去往南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打工,缺乏主动参与建设意识。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推进城乡融合统筹协调,打造协同发展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蓝图”制定,要加快总体发展布局制定,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加快出台,可以提供更为明确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加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确保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各项政策更好更持续落地实施。同时要加强跨区域的协同管理,尤其是对市级层面政策协同、县域之间关系协调、部门与县域之间协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针对性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二)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乡村经济“新洼地”。产业化是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针对试验区内不同区域的支柱产业进行种养殖、康养、旅游等特色产业的集群规划和布局,主动且主要将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动力回归于市场,实现从政府性扶持向激励性支持,不断激活发展活力,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自发参与试验区的建设,避免出现以往只靠政府“大砸资金造产业”的粗放式开发,不断建立完善试验区的“造血”功能。

(三)构建城乡融合生态共同体,留住乡村风景乡愁。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们普遍更注重城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对于乡村生态保护和资源优势发挥整体意识较为薄弱,普遍存在着重城镇轻乡村、重基础设施轻机制建设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城乡环境设施建设的不均衡。要强化乡村开发建设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产业规划、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整体谋划,坚决抵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获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城乡融合生命力。一是加快建立人才回流激励。针对存在的人才吸引力不强、专业人才缺少等突出问题,应当及时建立人才回乡建设和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配套相关的就业奖励、创新资金、政策支持等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城市人才向乡村振兴事业集聚的动力。通过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市场化机制不断深化人才队伍的吸引、培育及稳定。

(五)深化构建利益共同体模式,提高农民参与主动性。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更应是属地农民这一关键主体的自发行为。针对当农民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应加快推行“高精高端龙头+密集低端链群”模式,通过完善“龙头企业+基地+企业+农户”模式,形成产业引领、合作稳定、利益共享的城乡产业命运共同体,同时,积极加强农民在电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升懂技术、会经营、懂市场的新型农民比例,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在发展中的主动权、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激活农民参与推动地方发展的主动性和活力,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

四、结语

本文从针对试验区建设的历程视角出发,提出加快区域一体化、生态化、人才化、共享化等发展路径助推钦州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发挥试验区的特色优势资源,以打造特色小镇及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城乡互促、工农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带动城乡协同发展、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 徐维祥,李露,周建平,刘程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9)

  2. 城乡融合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探讨[J]. 任玉霜,刘宁. 山西农经. 2020(06)

  3.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汪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