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4
/ 2

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任红英

达川区中医医院 635000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干预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0例为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抗菌药物类型和不良反应累及部位,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结果:患者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35.38%)和复方制剂(17.69%)为主,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以皮肤(53.08%)和消化系统(23.85%)为主。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中,前三位分别是用药时间长(34.62%)、滴注速率快(31.54%)、药物浓度高(14.62%)。结论: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多样,提示医护人员采取科学可行的干预策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抑制病原菌感染,起到杀菌消炎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种类更加丰富,不合理用药事件也在增多,不仅影响正常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害人身健康[1]。本研究选取我院130例患者为对象,分析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0例。其中,男、女分别有68例、62例,构成比为52.31%、47.69%;年龄最小19岁、最大74岁,平均(43.25±11.74)岁;科室来源:心血管内科13例、消化内科42例、呼吸内科33例、普外科18例、其他24例。

1.2 纳排标准

(1)诊断标准[2]:经体格、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确诊,病历资料真实完整,知晓本研究且签字确认。(2)排除患者:心肝肾器质性病变,认知或沟通障碍,妊娠哺乳期女性等。

1.3 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评价患者用药是否合理:①患者是否有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②抗菌药物的类型、用法、用量、使用时间是否合理。然后统计抗菌药物类型和不良反应累及部位,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1)开展岗前培训。由医生、药师、护理人员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小组,通过岗前培训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了解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掌握正确的用法用量。培训完成后,通过考核检验培训成果,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实施处方评价。根据相关制度要求,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评价,从源头上确保规范使用,及时发现不合理处方。对于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生,首先医生和药师积极沟通,看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确定责任后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发挥出警示作用,提醒医生树立高度责任心,提高处方开具质量。(3)落实宣传教育。患者普遍缺乏药物相关知识,护士在严格执行医嘱的同时,还应该为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预期效果和毒副作用,纠正错误的想法和认识,能积极配合护理服务,达到定时定量用药的效果[3]。(4)不良反应报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护士应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询问有无不适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将相关资料准确记录下来。形成不良反应报告,定期上报并开展主题会议,提高临床用药的重视程度,反馈处方开具和用药过程,达到闭环管理的效果。

2结果

2.1 抗菌药物类型和不良反应累及部位

130例患者中,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和复方制剂为主,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以皮肤和消化系统为主。详细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类型和不良反应累及部位 (n,%)

药物类型

例数

构成比

累及部位

例数

构成比

头孢菌素

46

35.38

皮肤

69

53.08

复方制剂

23

17.69

消化系统

31

23.85

喹诺酮类

20

15.38

神经系统

14

10.77

青霉素类

18

13.85

呼吸系统

10

7.69

其他

23

17.69

其他

6

4.62

2.2 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13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中,前三位分别是用药时间长、滴注速率快、药物浓度高。详细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分析 (n,%)

序号

原因

例数

构成比

1

用药时间长

45

34.62

2

滴注速率快

41

31.54

3

药物浓度高

19

14.62

4

药物联用方法不当

11

8.46

5

无指征用药

6

4.62

6

频繁换药

3

2.31

7

其他

5

3.85

3讨论

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可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进行培养得到产物,也可采用生物化学技术进行合成。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分为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大类型[4]。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患者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本研究选取130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发现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和复方制剂为主,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以皮肤和消化系统为主。用药时间长、滴注速率快、药物浓度高,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对此,开展岗前培训,实施处方评价,落实宣传教育,并对不良反应进行报告,采取全程化的管理措施,旨在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实现预期治疗目标。赵宇涛[5]的研究中,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结果表明患者治疗有效率提高,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今后可在临床进行尝试。

综上,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多样,提示医护人员采取科学可行的干预策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聪茹,刘杰,符方方.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状况及干预策略[J].北方药学,2020,17(5):187-188.

[2] 胡家朋.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的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70.

[3]曾秋明,邱绿琴,李淑女.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9,16(4):645-647,650.

[4]蔡燕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140-141.

[5]赵宇涛.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实践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5):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