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2
/ 2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李学农 邹积茹 朱晓莉 谢晓红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腹泻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4例腹泻患儿按照是否感染分为两组,对照57例未感染患儿以促消化药+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观察组57例感染患儿以维生素+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及粪便性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GAS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25%,与对照组96.49%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腹泻患儿应根据是否感染,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小儿腹泻;促消化药;肠道微生态制剂;维生素;治疗效果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性消化道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异常等,或伴发热、呕吐、水电解质紊乱、腹痛等,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及生长发育[1]。为进一步对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4例患儿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4例腹泻患儿按照是否感染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其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为1~7岁,平均(3.18±0.22)岁;病程为0.5~6天,平均(2.44±0.26)天。观察组57例,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为1~6.5岁,平均(3.25±0.24)岁;病程为0.5~7天,平均(2.27±0.23)天。两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集粪便,做成标本涂片,并行格兰染色镜检,以胶体金法对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按照是否感染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对照57例未感染患儿以促消化药+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观察组57例感染患儿以维生素+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及粪便性状恢复时间。②对比患儿治疗前后TNF-α、GAS及IL-6炎症因子水平变化。③治疗有效率[3]:显效:治疗后大便秘次数<2次/d;有效:治疗后大便秘次数为3~4次/d;无效:不满足有效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X±S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

观察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及粪便性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X±S,d)

组别

止泻

退热

腹痛消退

恢复进食

粪便恢复

观察组(n=57)

1.56±0.12

1.88±0.14

1.50±0.13

2.01±0.24

2.35±0.26

对照组(n=57)

3.52±0.17

2.30±0.25

3.15±0.29

3.91±0.26

3.94±0.27

t

12.31

9.804

9.981

15.288

7.506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TNF-α、GAS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X±S,ng/L)

组别

时间

TNF-α

GAS

IL-6

观察组(n=57)

治疗前

97.76±6.18

161.65±11.06

12.90±1.35


治疗后

77.41±5.25

71.75±5.19

7.82±1.03

对照组(n=57)

治疗前

98.02±6.40

160.89±11.37

12.92±1.50


治疗后

90.11±5.30

117.04±7.58

11.53±2.46

2.3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25%,与对照组96.49%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n=57)

38(66.67)

18(31.58)

1(1.75)

98.25%

对照组(n=57)

36(63.16)

19(33.33)

2(3.51)

96.49%

X2




12.594

P




<0.05

3讨论

小儿腹泻多由饮食不当、机体感染、接触过敏原等引起,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加等,给患儿的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3]。小儿腹泻按照致病因素分为感染、非感染两种。

①非感染因素:小儿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身体结构、功能等均未达到成熟标准,消化酶与消化液分泌不足,摄入大量的营养物质,会引发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腹泻。而肺感染性腹泻大便性状主要为稀水便,有酸味。对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应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脱水,并给予辅助消化药物,并以肠道微生态制剂改善肠道功能。

②感染性因素:小儿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差,受细菌和病毒的侵扰可能性较大,主要由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感染引起。对此类患儿,要明确感染的途径及病原,并进行相应处理。感染性肠炎患儿的粪便性状主要为脓血便、黏液便,有酸臭味。可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抗菌药物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腹痛消退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及粪便性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GAS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25%,与对照组96.49%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根据致病因素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可以取得确切效果。

总之,对小儿腹泻患儿应根据是否感染,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伟,曹春宇,黎运呈.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3):90-91.

[2]刘洋.中药直肠滴入对缩短小儿急性腹泻病病程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4):473-474.

[3]任萌,叶晓芬,谭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对UC患者炎性因子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3):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