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疼痛的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疼痛的影响观察

谭清秀 彭雪萍

广安市邻水县中医医院

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手术患者,分组方法为:计算机双色球法,围绕患者,展开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对照组,n=30),以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局部疼痛症状改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6.67%(2/30)低于对照组患者26.67%(8/30),(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局部疼痛度VAS评分(3.06±0.53)分低于对照组患者(4.49±0.64)分,(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度,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下肢静脉血栓;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外科手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当血栓形成,将导致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血管淤血、缺血、缺氧,甚至由血栓累及整个肢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如何针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手术患者6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2019年1月-2021年1月进行,纳入6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手术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观察组中(早期护理干预,n=30),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4-55岁,平均(47.56±3.44)岁;对照组中(常规护理,n=30),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5-55岁,平均(47.62±3.41)岁,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基础资料差异,组间能够比较(p>0.05),且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早期护理肝炎:(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需及时结合病例资料对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性进行评估,并组织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危害性等信息向家属进行介绍,促使家属在住院治疗期间积极配合患者后续治疗及护理;(2)体位调整: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一项主要因素,故需在患者术后恢复期间,适当垫高患者下肢,使下肢与病床水平面呈20°夹角为宜,促使下肢血液回流,以降低血栓形成几率;(3)下肢观测:治疗期间,对患者下肢肿胀、局部疼痛感等进行观测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初步预判的主要方法,需由医护人员每日分早晚两次对患者下肢上下段最大周径进行测量记录,并对下肢进行局部压痛测试,实现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准确评估;(4)行为指导。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诱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由于是对于手术康复期患者来说,故针对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应给予其正确的行为生活方式指导干预,告知其一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会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培养患者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即手术的常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

1.3观察指标

(1)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于护理后5d,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标准:静脉腔内回声频率不等;部分加压管腔形态变化异常;部分深静脉内无血流超声影像或血流影像微弱[2]

(2)疼痛程度:采用VAS疼痛评分对患者护理后局部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最高为10分,最低为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3]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2295cac08ab9_html_1e8dba5d43747fbc.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根据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6.67%(2/30)低于对照组患者26.67%(8/30),(p<0.05)。见表1:

表1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n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例)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0

2

6.67

对照组

30

8

26.67

x2


-

5.8830

p


-

0.0152

2.2疼痛程度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局部疼痛度VAS评分(3.06±0.53)分低于对照组患者(4.49±0.64)分,(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结合外科手术患者的实际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外科手术的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通过对患者卧床休养体位、饮食方面的干预及下肢周径、局部压痛感的每日观测,有效实现针对较大静脉血管内血栓的形成的预防[4],在此基础上,配合物理辅助治疗,借助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泵干预,通过器械中的空气泵实现对套管气囊气体的压缩及扩张,对患者下肢静脉起到较好的辅助收缩作用,从而实现下肢静脉血向躯干的有效回流,其后通过放气逐步降低气囊对下肢的压缩作用,舒缓下肢肌肉及血管,促进下肢静脉中血液循环,且可对微小经脉中的血液循环起到较好促进改善作用,故可配合常规护理在原有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预防效果[5]

综上,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度,临床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宇霞,董玉婷,刘玉兰. 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静脉血栓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5):135.

[2]王丹. 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对防止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J]. 健康之友,2020(5):19-20.

[3]徐莹银. 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对防止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探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8):109.

[4]陈静,孟月,宁阳.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1):195-196.

[5]沈林芳,吴彩虹,李岩,等. 高压氧联合早期临床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 加速康复外科杂志,2020,3(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