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状态达标及不耐受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状态达标及不耐受的

吕昱 、 韩琳、董甄、龚佩丽 朱仙华 【 通讯作者 】

杨浦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0090

摘要:目的:针对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状态达标及不耐受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观察对象: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展开研究,纳入7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多学科合作护理)与对照组(n=35,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营养达标率比较,观察组患者(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68.57%);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发生率,观察组患者(8.57%)低于对照组患者(34.28%),(p<0.05)。结论: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针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不耐受发生率,方案值得推荐。

关键词: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营养状态;不耐受

重症监护室(ICU)中患者受到病情影响,在病情的进展、恶化因素干扰下,易出现应激反应,进而造成患者机体内部出现高代谢、高分解状态,影响患者对营养分子的摄入,导致患者机体无法获得维持活动所需营养需求,此时,临床通常需要以肠内营养支持干预,以此外部干预放哪,来满足患者所需营养,但是在实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又易因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耐受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针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重点为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就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以7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展开研究,纳入7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中,有男性22名,女性13名,年龄最大者69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49.05±3.47)岁;

观察组患者(多学科合作护理)中,有男性25名,女性10名,年龄最大者68岁,年龄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49.10±3.45)岁。

1.2方法

常规护理:按照医院既定护理流程,实施护理。

多学科合作护理:(1)成立多学科护理小组。由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以及营养师组成多学科护理小组,制定小组成员分工职责;(2)鼻饲护理。在进行鼻饲喂养时,先将患者床头适当抬高,调整到合适角度,严格控制鼻饲速率,为每位患者单独建立肠内营养支持记录手册,每日由医生、营养师在手册上记录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计划,由护士进行实施,护士则需要每日在手册中记录肠内营养液的用法、用量,并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如有不良反应出现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及营养师,以便于及时对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进行重新确定;(3)应急处理。在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则需对开口器、吸痰器进行预备,提高患者出现误吸情况的及时处理,在执行基本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对于肠内营养支持中出现不耐受患者,应当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干预。

1.3观察指标

(1)营养达标情况: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营养达标情况进行记录,其中营养达标标准判定为,在肠内营养支持的第3d内,患者的肠内营养供给量达到目标供给量的60%,目标供给量计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参考Harris-Bendeict公式计算[2]

(2)不耐受发生情况[3]:以治疗患者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作为不耐受判定依据:在首次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后,经暂停肠内营养支持12h,并进行对症治疗后,重新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仍然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22969002160d_html_1e8dba5d43747fbc.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营养达标情况、不耐受发生率

经护理干预,营养达标率比较,观察组患者(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68.57%);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发生率,观察组患者(8.57%)低于对照组患者(34.28%),(p<0.05)。见下表1:

表1 营养达标情况、不耐受发生率比较

组别

营养达标

不耐受

观察组(n=35

35(100.00%)

3(8.57%)

对照组(n=35

24(68.57%)

12(34.28%)

x2

13.0508

6.8727

p

0.0003

0.0087

3讨论

对于ICU重症患者而言,由于其病情影响,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此时患者对于营养的摄取与机体所需不匹配,长此以往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将受到影响,进而加剧患者病情。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而此过程的护理干预,是影响肠内营养支持质量的关键[4]。本次研究针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提出多学科合作护理,由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以及营养师组成多学科护理小组,医生负责在肠内营养支持实施前,对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禁忌症进行判断,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指标,营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各项体征指标,确定患者的营养量、营养液种类,护士则实施护理操作,记录患者的体征指标变化,临床反应。从而优化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效果[5]

综上,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针对重症监护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不耐受发生率,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尹艳霞.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381-382.

[2]明耀辉,石旎.肠内营养护理在ICU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J].饮食保健,2019,6(10):145.

[3]胡玲.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护理在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6):117-119.

[4]张蓓.阶段性营养支持护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9,13(4):231.

[5]卜凡莉,梁枫,王珂,等.对ICU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留量监测相关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护理学报,2019,26(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