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肠镜下肠息肉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评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无痛肠镜下肠息肉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评析

杜姝琪

阆中市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四川阆中 637400

【摘要】目的:评析无痛肠镜下肠息肉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筛选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在我医院接受无痛肠镜下肠息肉摘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成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和依从性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较少(P<0.05)。结论:对行无痛肠镜下肠息肉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使患者治疗期间的焦虑情绪得到及时改善,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肠息肉;无痛胃镜;息肉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效果评析


肠息肉属于临床消化科一种高发疾病,该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肠黏膜表面的异常突变组织,且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发病后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增加癌变风险。无痛胃镜下息肉摘除术是临床目前针对该病常采取的治疗方式,通过无痛胃镜操作能够减轻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手术效率及术后康复效果[1]。为进一步提高该病手术效率,此次研究中对其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并将该护理方法获得的临床效果在下文中进行了阐述。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病例筛选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我医院接收的肠息肉手术患者60例,将其通过随机抽取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有30例,观察组男女患者人数为20/10例,平均年龄值为(44.5±2.2)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9/11例,年龄均值为(45.0±2.3)岁,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值显示(P>0.05)具备临床可能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无痛肠镜下息肉摘除术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服务,(1)风险评估: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心理状态、认知度以及存在的手术禁忌症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掌握,并分析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2)心理认知教育:手术前要耐心对患者讲解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医生权威性和术后相关注意事项等,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项疑问,给予患者更多鼓励安慰,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若患者出现腹痛和便血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处理。并根据患者息肉大小合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时间,且息肉越大卧床时间则需要延长;同时将术后相关注意事项耐心告知患者,并做好患者术后的情绪安抚工作;同时告知患者术后24小时可适当摄入流质食物,并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1.3观察标准

(1)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0-6分=无焦虑,7-20分=轻度焦虑,21-28分=中度焦虑,高于29分=重度焦虑;(2)通过调查问卷表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护理依从性,单项指标的满分值为10分,获得分数越高表示指标越好。(3)记录对比组间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6229ae96546dd_html_1fd5ae32fa445ab9.gif ±s)/t进行描述检验,计数资料运用n(%)描述/x²检验,两组数据对比差值达到P<0.05时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评分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指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改善,依从性也显著增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指标结果对比差值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表2。

1对比两组指标评分情况(n=306229ae96546dd_html_1fd5ae32fa445ab9.gif±s)

焦虑情绪/分

依从性/分

组别

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

观察组

26.4±2.3

8.2±1.2

5.8±0.5

9.3±0.7

对照组

26.5±2.4

11.9±1.6

5.9±0.6

8.4±0.5

t

0.1647

10.1328

0.7012

5.7304

P

0.8697

0.0000

0.4859

0.0000

2组间指标对比详情(n%)

组别

例数

腹胀腹痛

肛门便意感

便血

并发症/%

观察组

30

1

1

0

2(6.7)

对照组

30

3

4

1

8(26.7)





4.3200

P





0.0376

3讨论

肠息肉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因素目前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认为与日常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年龄增大以及遗传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且发病早期无明显特征,随着息肉不断增长或数量增多,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间断性便血、便秘或便次增多等症状,因此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往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传统肠镜手术治疗,但由于属于侵入性操作,在置入肠镜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或疼痛,加之患者存在过度焦虑恐慌情绪,也会增加手术难度及风险[2]。因此近年临床针对该病采取了无痛肠镜治疗,通过借助麻醉药物能够减轻患者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不适感以及应激反应。但手术存在的创伤依然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临床良好的护理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为此本文中对其患者手术期间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此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术前开展风险评估,充分掌握患者存在的各类手术风险,因此能够开展针对性的术前准备工作、对患者的认知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干预,从而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手术安全性;术后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力度、并发症预防、情绪安抚、以及康复指导等干预,最终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身体恢复效率[3]

综上所述,采取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对无痛肠镜下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护理质量,增强患者身心舒适度,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于东.无痛肠镜下高频电肠息肉摘除术的配合及护理价值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2.

  2. 徐金桂.护理干预在无痛肠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286-3287.

[3]班丽,拓小华.肠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中的快速康复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7):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