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为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3

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为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黄和贤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福建省厦门市 邮编: 361004

科室:中医科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为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对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I(PG I)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取西药四联疗法为主方案治疗,试验组采取西药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HP根除率、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I水平差异。结果:配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I(PG 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四联疗法为主治疗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HP根除率高,可提高胃泌素-17和PG I水平,促进胃粘膜修复,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局部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的慢性胃粘膜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纳差、嗳气、打嗝、乏力等症状,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为情志不遂、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胃黏膜受损,腺体萎缩,粘膜屏障功能低下,感染幽门螺杆菌,日久而发病,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脾胃功能成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但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高,根除率不满意,影响临床疗效发挥,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及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上的广泛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日益突出,中医优势逐渐凸显。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3~62岁,均值(42.32±14.52)岁,病程范围6~12个月,均值(8.23±2.01)个月,试验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22~67岁,均值(42.74±14.14)岁,病程范围6~12个月,均值(8.28±1.8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患者知情同意。

症候表现:上腹部胀闷,恶心、纳差、嗳气、打嗝、呕吐、口苦、腹泻等,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滑。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西药四联疗法为主方案治疗,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13021770)1g/次,一天两次;甲硝唑(国药准字H42021947)0.4g/次,一天三次;雷贝拉唑(国药准字H20080683) 10mg/次,一天两次;复方铝酸铋颗粒(国药准字H10950319)2袋/次,一天三次;叶酸片(国药准字H35020215)10mg/次,每天2次,连续治疗2周。2周后停用四联药物,抽血复查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1,2组均继续使用叶酸片治疗,试验组继续配合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1个月后复查幽门螺旋杆菌及胃镜;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保持合理饮食,严禁食用辛辣、油腻以及生冷食物。

试验组研究对象在上述西医四联疗法为主方案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党参20g、炒白术10g、蒲公英15g、干姜5g、黄连6g、甘草6g、大枣3枚。根据患者症候随证加减:合并反酸,加乌贼骨15g;合并便溏,加入薏苡仁20g,苍术10g;腹胀为主加炒麦芽15g;合并胃脘疼痛,加入延胡索10g,三七粉10g。上述中药药方按照中药常规煎煮方法,用水煎煮为总量300ml,分早、晚两次餐前30分钟给药,每次150ml,每天1剂。

1.3 疗效评定

  1. 病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显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消失,13C呼气试验(-),胃泌素-17水平基本恢复正常,胃镜复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黏膜下血管网呈粉红色,有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13C呼气试验(-),胃泌素-17水平有所改善,胃镜检查证实黏膜下血管网呈橘红色,较前改善;无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3C呼气试验(+),胃泌素-17水平未见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对比及胃镜检查结果变化判断临床疗效情况。

 (2)HP根除率:对比对照组及试验组两组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情况。

 (3)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PGⅠ)水平:观察治疗前后对照组及试验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PGⅠ)水平。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通过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经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研究对象疾病治疗有效率为96.00%,数据分析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1 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50

38(76.00)

10(20.00)

2(4.00)

48(96.00)

对照组

50

20(40.00)

19(38.00)

11(22.00)

39(78.00)

T值





7.162

P值





<0.05


2.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2.00%,数据分析结果高于对照组的72.00%,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n/%]

组别

例数(例)

阳性

阴性

根除率

试验组

50

4

46

46(92.00)

对照组

50

14

36

36(72.00)

T值




6.775

P值




<0.05


2.3 两组患者胃泌素-17PGI水平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治疗前,胃泌素-17和PG 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研究对象的胃泌素-17和PG I水平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两组患者胃泌素-17PG水平比较[x±s]

组别

例数(例)

胃泌素-17(p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PG I(ug/L)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50

1.56±0.32

11.22±4.23

34.12±5.34

125.21±22.81

对照组

50

1.59±0.23

3.52±1.13

33.57±4.23

56.64±21.03

T值


0.538

17.969

0.571

31.558

P值


0.592

<0.05

0.569

<0.05


3 讨论

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的逐步升高,对该疾病的血清学指标及临床疗效指标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进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及观察对于辅助诊断及预测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受损、胃腺体萎缩、胃蛋白酶原及胃酸分泌功能减弱[1],以及继发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胃脘部胀闷、饱胀感、嗳气、打嗝、纳差、恶心欲呕等。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的范畴,病理原因在于脾胃气虚,纳化无权、湿浊热毒内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日久则脾胃功能失调,寒热错杂,形成虚实夹杂之症[2]。本次研究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和HP根除率情况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该治疗方案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3]。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其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干姜能够温中祛寒、散邪,党参、炒白术、甘草、大枣能健脾益气、调胃和中,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白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局部病变好转及萎缩腺体功能恢复,同时能抑制细胞异常增值,蒲公英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枳实破气消积,煅乌贼骨能制酸止痛、抑制黏膜损伤,三七粉能化瘀活血,改善微循环,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及细胞新生[4-5],在随症加减中可根据中医辩证灵活选用。黄连、黄芩中的抗毒素作用,也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炎性反应[6]。诸药合用,辛苦并用,寒热同调,既能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增强患者脾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萎缩腺体恢复,改善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Ⅰ分泌水平[7],又能减轻或逆转异型增生,对胃的癌前病变也具有一定治疗作用[8]

综上所述,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四联疗法为主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远期疗效确切,HP根除率高,促进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Ⅰ的释放,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同时可阻断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向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方向进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结合现代药理作用研究,可汲取各方所长,发挥中医药优势,可作为临床参考推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菁,杨冰,李丽,等.半夏泻心汤联合胃复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表达影响[J].辽宁中医大学学报,2019,21(07):154-157.

[2]魏碧波.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系统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2):197.

[3]刘锦垣.加味半夏泻心汤辅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7):837-838.

[4]黄俊,郑召鹏,刘宁蓉,等.半夏泻心汤合香砂养胃丸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GAS、ET、ILs 的影响[J].中药材,2019(07):1682-1685.

[5]门凯龙,黄海量,孙倩倩,等.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 Hp 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山东中医杂志,2019(09):833-838.

[6]王艳威,季杰,巩子汉,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20,41(4):499-501,537.

[7]刘贺杰,陈朝锋.半夏泻心汤与三联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校医,2021,35(11):842-844.

[8]丁雪菲,桥楠,夏军权等.四联疗法序贯半夏泻心汤治疗青年人Hp感染性CAG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22):3568-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