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颅骨修补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NIHSS评分影响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3


早期颅骨修补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 NIHSS评分影响评价

王谦

屏山县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5350

摘要目的:评价脑外伤行早期颅骨修补术的效果以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 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100例脑外伤患者分成50例/组。两组均先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三个月后进行颅骨修补术,观察组三个月后进行颅骨修补术。比较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都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恢复优良率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进行颅骨修补术(去骨瓣减压术后三个月内),可以降低NIHSS评分,改良脑外伤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外伤;早期颅骨修补术;NIHSS评分

脑外伤是指在外界暴力下导致脑部发生损伤的突发性疾病,瞬间导致患者颅内压上升,出现头痛、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多种表现[1],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目前主要是先采取外科手术切除部分颅骨组织,再择期实施颅骨修补术,颅骨修补术开展的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后,本文旨在分析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效果,以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共纳入100个病例展开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方法

    1. 资料

纳入本院10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收治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标准:①经CT、MRI等检查确诊;②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在12分以上;③病史清晰,病历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脑积水;②存在心肺功能障碍;③合并精神疾病。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100例患者分入对照组、观察组(50例/组)。

对照组:男:女=28:22;年龄:35-59(45.12±4.28)岁。

观察组:男:女=29:21;年龄:34-58(45.30±4.15)岁。

组间各项资料对比,具有同质性,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先采取去骨瓣减压术,三个月后实施颅骨修补术。

[观察组]:先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三个月内接受颅骨修补术。

颅骨修补术操作流程:先进行插管全身麻醉,减压术的切口仍作为本次手术的切口,将头皮切开,用头皮夹进行止血处理,显露出部分颅骨缺损处,将皮瓣游离,但硬脑膜需保持完整,若有破损,则用1号缝合线缝补,同时行双极电凝止血,剥离皮瓣,注意超出骨窗1.0cm-1.5cm,用三维成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部分,并采用配套的钛合金钉进行固定,1号线悬吊硬脑膜在钛网上,手术区域进行止血冲洗,皮下留置引流管,头皮缝合,完成手术。手术后进行常规的抗感染等治疗,一个月后评估手术效果。

1.3 观察指标

(1)在术前、术后1个月后测定炎性因子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

(2)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NIHSS量表》(0-42分)[2]、《BI量表》(0-100分)[3]分别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前者分数越低越好,后者分数越高越好。

(3)根据GCS评分的变化判定恢复程度[4],GCS评分=13-15分,表示优秀,GCS评分=9-12分,表示良好,GCS评分≤8分,表示不理想。计算恢复优良率。

1.4 统计学

选择SPSS20.0版软件处理文中计量、计数数据,分别用(`x±s)、[n(%)]

表示,采用t、χ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炎性因子水平

如表1,术前两组炎性因子都处于较高水平,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各炎性因子水平都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炎性因子水平(`x±s)

组名

C反应蛋白(mg/L)

降钙素原(μg/L)

白细胞计数(*109/L)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对照组

57.56±5.16

9.25±1.25

9.35±1.26

2.31±0.24

8.35±2.10

5.61±0.32

观察组

57.34±5.20

5.48±1.12

9.31±1.30

1.19±0.11

8.37±2.14

4.21±0.38

T值

0.212

15.883

0.156

29.998

0.047

19.927

P值

0.832

0.000

0.876

0.000

0.962

0.000

2.2 NIHSS评分与BI评分

如表2,两组术前NIHSS评分与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NIHSS评分与BI评分(`x±s,分)

组名

NIHSS评分

BI评分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对照组

16.25±2.31

11.35±2.10

52.69±5.14

66.34±6.18

观察组

16.19±2.25

9.10±1.21

52.38±5.29

71.54±5.14

T值

0.132

6.564

0.297

4.574

P值

0.896

0.000

0.767

0.000

2.3 恢复情况

如表3,观察组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

表3 恢复情况[n(%)]

组名

例数(n)

不理想

良好

优秀

优良率

对照组

50

7

18

25

43(86.00)

观察组

50

1

12

37

49(98.00)

χ2值

-

-

-

-

4.891

P值

-

-

-

-

0.027


3 讨论

脑外伤分为脑震荡、颅内血肿、头皮血肿三种类型,近些年脑外伤发生率不断提高,大部分脑外伤后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主要集中在运动、语言、视觉三个方面[5],具体情况和损伤部位等因素有关。脑部受伤后,颅内压升高,持续损伤神经功能,需及时手术降低颅内压,稳定病情,再择期实施颅骨修补术,恢复神经功能。

颅骨修补术可以减轻脑积水、脑组织膨出引起的继发性损伤、预防癫痫,以往观念认为,这项手术应该在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三个月之后进行,原因在于三个月后患者病情基本已经稳定,同时颅内高压、脑积水已改善,此时进行颅骨修补术最佳,但实际上,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空间若是长时间因颅骨缺损而不平衡,容易出现颅内结构改变等多种不良情况。也有研究指出[6],去骨瓣减压术后三个月内是颅骨修补术实施的最佳时机,原因在于,神经功能重建关键期是脑损伤后的三个月内,在这期间接受颅骨修补术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术中松解硬膜和皮瓣,以及骨窗边缘粘连,尽量解除脑表面血管牵拉、压迫表现,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改善神经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都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颅骨修补术能够更好的恢复颅腔本身形态,减轻术后应激反应程度。两组术后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更低,BI评分比较,观察组更高,且观察组恢复优良率98.00%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早期颅骨修补术能够提高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恢复程度。

总之,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可降低NIHSS评分,临床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 李友健,陈智国,冯裕修. 早期颅骨修补对脑外伤合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6):952-954.

[2] 张金博. 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7):43-45.

[3] 罗永林. 早期颅骨修补术对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与炎症状态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1,5(3):142-144.

[4] 黄开让,申隆. 早期颅骨修补术在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4):55-57.

[5] 朴永珠.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实施在脑外伤患者中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3):117-118.

[6] 李春林. 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9):3353-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