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2

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纵锋 1 程建 2

1-2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脑供血动脉的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病因。神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行急诊介入开通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良好预后率。静脉溶栓也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用方法,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具有便捷和易操作的特点,及时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血栓溶解,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并分析两者联合的治疗方法对脑血流的影响,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静脉溶栓;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以及主要脑血管的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②发病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③符合静脉溶栓及神经介入治疗的适应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药物治疗依从性欠佳;②存在溶栓治疗或神经介入治疗禁忌证。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上述纳入对象分为研究组(神经介入+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拒绝介入治疗组,即静脉溶栓组),各39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35.0~64.0岁,平均(45.5±10.7)岁;发病部位:完全前循环卒中9例,部分前循环卒中16例,后循环卒中14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6.0~65.0岁,平均(46.2±11.2)岁;发病部位:完全前循环卒中10例,部分前循环卒中17例,后循环卒中12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经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伦理学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于治疗后24h采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进行常规抗栓治疗,每日1次,如治疗前未服用上述药物,首次应用负荷剂量。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按照0.9mg/kg剂量给药,1min内进行药物静脉推注,推注剂量为总量的10%,余量1h内静脉泵入。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静脉溶栓开始后马上转运患者至导管室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缺血区的侧支循环情况及动脉闭塞的位置;采用急诊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型、动脉溶栓等1种或多种技术联合,最终使其闭塞血管再通,

结果尽可能达到mTICI2b-3a级。术毕造影判断阻塞血管的再通情况。

1.3观察内容

(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参照我国制定的相关指南。按照NIHSS得分高低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血管再通率(采用头部CTA评估),根据通常情况计算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例数+部分再通例数)/总例数×100%。(3)治疗6个月后,采用德国DWL-box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主要脑血管的血流改善情况,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治疗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7%(73/39);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4.36%(29/39)。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12)。

2.22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完全再通24例,部分再通12例,未通3例,总血管再通率为92.31%(36/39),对照组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11例,未通11例,总血管再通率为71.79%(28/39)。研究组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18)。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联合静脉溶栓仍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静脉溶栓具有便捷、易操作的优点,可以促进患者血栓溶解,使阻塞血管复流,达到阻止神经元进一步坏死的效果。虽然国内外临床均已肯定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认为其有助于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致死率,但依然有部分患者会存在后遗症,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残疾,尤其是那些存在大血管闭塞或病情危重的患者。目前,临床已逐渐开始广泛采用神经介入的方法治疗大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其在方法上是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确定动脉闭塞的位置,利用取栓支架、抽吸导管、球囊、脑动脉支架等取出阻塞血管的血栓,并对存在狭窄的血管进行成形,从而予以再通,与静脉药物溶栓相比,能更快速地清除血栓、更好地解除脑血管狭窄,促进缺血区域的脑组织血供恢复,从而有效减少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本研究采用NIHSS量表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后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血管再通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利用静脉溶栓可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同时神经介入可明确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相应的再通处理,从而提高血管再通率,且神经介入能减少对神经元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由此可见,神经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患者脑血管再通率方面较仅使用静脉溶栓更有优势,利于患者缺血病灶的血供恢复以及后续的神经功能恢复。脑主要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是间接反映患者脑血流水平的参考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脑主要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从改善脑血流的方面,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获得了更好的效果,从而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4结论

总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

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2]常红,滕秀涵.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的安

全性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4):131-132.

[3]杨志刚,程伟,潘春联.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8,24(18):3733-3736.

[4]王波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分析

与研究[J].中国处方药,2020,18(8):63-65.

[5]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