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肺动脉栓塞经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3

分析肺动脉栓塞经 CT肺动脉造影和 MR(核磁共振 )诊断的临床价值

付泳淳

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分析经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诊断肺动脉栓塞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9年-2021年期间收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给予所有纳入患者均分别采用经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进行诊断,以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结果 30例疑似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符合率占比100.00%;MR(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和经CT肺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67%(29/30)和93.33%(28/30);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诊断肺动脉栓塞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患者临床接受治疗措施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CT肺动脉造影;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and 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9 to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All included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and 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30 suspected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pulmonary embolism by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100.00%; The coincidence rates of 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were 96.67% (29 / 30) and 93.33% (28 / 30),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and 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ave important diagnostic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 key words 】 pulmonary embolism;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tic value

据统计,肺动脉栓塞每年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7/10万人,也就是说每年约有35万人发生该疾病,其中约8.5万人因其所死亡,主要发病人群为高龄、房颤患、妊娠、产后妇女、肥胖、肿瘤以及败血症患者【1】;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轻微头痛、晕厥、心跳呼吸骤停。需要临床中针对患者的肺动脉栓塞类型进行有效确诊后采取相关的治疗措施,以整体保证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效果【2】。因此,本次研究中将随机抽取2019年-202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该类型患者30例,给予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后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均为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纳入时间和病例数分别为2019年-2021年和30例;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经全部签署协议书。回顾分析研究对象资料:女性患者占比12:30,男性患者占比18:30;年龄32-75(42.35±3.69)岁。

1.2方法

给予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分别采用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即(1)CT肺动脉造影技术:指导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憋气训练后行仰卧位做好准备,医护人员将螺旋 CT 扫描仪(GE-Optima CT660 128 层)的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和层距分别设置为 110kV、 80mAs、 0.75mm、0.5mm,确保螺距和矩阵分别控制在 1-1.25,512×512之间,扫描自患者的肺尖开始直至肺底;之后将80-100ml非离子型的碘对比剂以3.0ml/s速度注入患者的肘静脉处,通过造影剂自动跟踪系统对动脉期影像进行获取,观察当其 CT 值达到 100HU 时将触发扫描。并将最终的扫描结果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2)MR(核磁共振)诊断技术:指导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后,将MRI扫描仪(西门子 1.5T)的采集矩阵、层厚、视野、翻转角度等相关参数分别调整为128×256,6mm,38cm×38cm,30°等,将TR调整为24ms,TE调整为5ms,对患者的肺动脉长轴进行扫描,重点扫描部位为肺动脉部的主干部位,最终将扫描结果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

1.3观察指标

以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由本院至少2名以上具有丰富经验且权威影像学专家对两种诊断方式进行结果判定。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下表1所示,30例疑似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符合率占比100.00%;MR(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和经CT肺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67%(29/30)和93.33%(28/30);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种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对比[n/%]

组别

例数

检出例数(n)

检出率(%)

CT肺动脉造影

30

28

93.33

MR(核磁共振)

30

29

96.67

X2

-

-

0.351

P

-

-

0.554

3 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其饮食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3】;而肺动脉栓塞则属于临床中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主要是指人体血液中的固态物质造成一支或多支肺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现象,该种阻塞通常由血栓引起,也可由其他异物引起,但相对少见;均具有潜在的致命性【4】。

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肺动脉栓塞患者分别采用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后的结果表示:30例疑似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符合率占比100.00%;MR(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和经CT肺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67%(29/30)和93.33%(28/30);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肺动脉造影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显示人体肺动脉中的栓子,且诊断中可以有效缩短扫描时间,提高空间图像的分辨率,减少伪影现象的出现,可以协助影像学专家从多角度、多平面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目标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而作以有效的临床诊断;而MR(核磁共振)诊断中则省略了碘对比剂的应用,虽然诊断时间较长但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从多切面观察患者病灶的具体病变情况,且具有操作简便、无射线辐射等特点。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CT肺动脉造影和MR(核磁共振)均具有一定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可给予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雪松,刘范林,吴建刚,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2017,7(7):38-39.
  [2]王建辉,刘有云.多层螺旋CT与肺动脉MRI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6):61-64.
  [3]张芝,刘涛,付建立,等.256层螺旋CT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5):829-833.


  [4]崔英才,孔丽娟,王力泽.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