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4
/ 4

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

黄茂才 张 鹏 涂朝志 卫寒夕 李帛倪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网络育人对于创新高校育人方法、完善育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育人关键在于厘清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它是由高校网络教育机制、高校网络疏导机制和高校虚拟实践机制共同构成的,三者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

关键词: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 “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CJWSZ20-38)研究成果”资助

网络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网络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人们的网络化生存不断深入,人类的实践方式也随之产生了新样态,正是这种新的实践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成,已然形成了新型的网络文化。网络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平台、空间,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导向在与网络的不断交互过程中发生嬗变,网络育人的价值意蕴就是基于这种关系性存在而生成的。

大学生网民的占比越来越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其中,学生网民占比26.9%,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对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有着重要意义,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前途等大问题。因此,网络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网络育人的价值是如何生成的且遵循什么样的内在机制问题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础性问题,以下主要从机制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究性的研究。

一、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的内涵

网络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创新再也不能忽视网络育人的作用。价值是主客体被满足与满足的一种效用关系,反映了主体的需求和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功能、属性,是一个关系性的哲学范畴。因此,网络育人价值也反映的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具体是指个体在网络实践中,能够不断调整符号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平衡、协调关系,能够满足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思想引领和文化渗透的需求,从而达到符号自我的网络生存方式更加健康、和谐,真实自我获得全面发展、超越自我的动态关系。

“生成”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本义是指生物的生长和养育。后来,这一概念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引用,黄正泉在他的《文化生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所处的整个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 大学生的现实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所处的网络文化生态更是各异,网络育人价值就是在自身网络化生存中不断进行意义追寻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代汉语词典》给的解释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申为“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社会学家郑杭生指出,“机制包含三层含义:其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结构;其二,事物在规律性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即功能;其三,事物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原理。”由此可见,机制在社会学中得到了应用,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的基本涵义应该包括构成、功能和实现三个部分,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统一整体。因此,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是指包括对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下不断提高高校育人效果的过程和内在机理的描述,主要是由构成、功能和实现三个部分组成。

二、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的构成、功能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构成应该从相互联系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动态分析、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生成机制中,主要是把握相互联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联动、运行而形成的有效的、有序的良好状态。基于以上分析,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的构成应该主要包含网络教育、网络疏导、网络实践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演化有序的网络育人价值。其中,网络教育机制是价值生成的核心。网络疏导机制主要是依靠网络的丰富性、便捷性、灵敏性等优势,按照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对在网络上出现思想、道德、心理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针对性的疏通和引导。虚拟实践是网络育人的一种体验方式,实践是教育的高层次目标,这种方式在机制生成中发挥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与网络教育机制、网络疏导机制相互融渗共同构成了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高校网络育人生成机制是由具有各自属性和特点的三个部分构成的,在系统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其中,高校网络教育机制发挥着动力功能,高校网络疏导机制发挥着调节功能,高校网络实践机制则承担着保障功能。

(一)高校网络教育机制及其功能体现

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生成首先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育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课堂中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增强学习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网络直播课也是课堂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的号召,是一次大规模融入“互联网+”的自觉行动,云课堂使老师的角色赋加了新内涵,变成了“网络主播”,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高校网络育人的第一层次内容,停留在技术交互和感知交互的表层,也就是停留在运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以达成教育内容的传递,这个过程是充满着直观、感性和鲜活的。

大学生的网络活动当然不仅仅满足于直观、简单的教学活动,网络空间以信息交互为主的网络社会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在网络社会中,我们的人际交往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人际互动本身也是具有育人价值的存在。吴满意教授曾指出,“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存在于交往活动与交往所要达到目标的统一性之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各种交往尤其是网络交往日益变得频繁、密切,作为交往主体都是带有一定的主观目的的,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化生存的一种方式,这种互动具有价值属性才是内在的表现。高校网络育人价值在大学生网民人际互动中生成,这是高校网络育人应该关注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首先应该表现为育人的价值,这是因为网络人际互动本身有自己的局限性,从长远看,网络人际互动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断满足网民的多方面、深层次的交往需求而更新、升级。这种局限性就不可避免的会让我们接触到异质文化,这也是教育得以产生的缝隙,价值观彼此不同,乃至冲突,价值主体就可能出现交往受挫,比如对峙、冷淡甚至是交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价值主体原有的不良价值取向、认知图式的影响造成的;二是在交互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理解偏差;三是网络数字化、符号化过程中带来的不适感造成的。另外,网络人际互动价值客体也往往有信息碎片化、叙事方式的拼盘化等现象的出现,也会导致网络人际互动的不顺畅。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人际互动中,不管结果如何,顺畅还是不顺畅,都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域所。

在网络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大学生网民还会不断追问符号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关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网络生存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认知活动和价值判断上,最终实现网络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和谐统一。这个层次的活动是比较高级的,也是我们育人价值达成的另一个重要域所,在这个阶段,价值主体主要是把教育内容、精神、主旨等主动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构成的过程。总之,高校网络教育机制是高校在发挥自身的综合效能,通过网络交互的各个层次,让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机理描述,它具有结构的不稳定性和超越性。

高校网络育人的教育机制的动力功能来源于大学生的内在求知需求,体现为,一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体验度;二是形成大学生网络学习、智慧学习的能力;三是构成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稳定适应性。

(二)高校网络疏导机制及其功能体现

高校网络疏导源于大学生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思想、心理等问题以及网络热点、疑点问题所带来的困惑。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应该采取合理的、及时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疏通、引导,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的过程中,高校网络疏导机制是高校积极、主动发挥作用的动态内在机理。它在通过对学生网络空间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释、对话、连续互动的方式,来增强高校的网络育人效果的。

高校网络疏导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根据网络载体的不同而选择,比如,及时性疏导、渗透性疏导、参与式疏导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来选择,比如,因势疏导、造势疏导和转向疏导。其中,造势疏导,就是对尚未形成的、有可能形成的网络舆情,高校教育者主动引导、组织讨论、发表观点,在众多受众的参与下,有目的地形成新的主流的网络认同。转向疏导是指当网络舆情对高校育人不利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弱化、削减网络舆情的不利影响,从而重新达到有利于育人的新状态。

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认知状态的变化也高校网络育人疏导机制生成的重要原因。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认知的发展过程,网络虚拟空间中,场域丛生、技术互叠、主体的身份多样,是一个很复杂的环境,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好的情绪,当我们有不理性发泄和表达心理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交谈、参与等方式来对我们进行及时疏导。如果没有及时的疏导,会污染网络空间,还有可能形成链式反应,使更多的人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使网络育人的效果发生逆转。

高校网络疏导机制的功能是调节,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觉醒,能够自我识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做出合理判断;二是激发了他们心理因素的内在潜力;三是促使自觉构筑大学生的健康网络环境。

(三)高校虚拟实践机制及其功能体现

高校虚拟实践也就是一种虚拟实践教育体验方式,是指高校运用网络技术和教育内容信息资源,组织大学生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虚拟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网民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虚拟行为习惯的目的。高校虚拟实践机制是对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的动态过程的机理性描述,它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就体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的重要支持。实践是有层次的,也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网络实践是多层次的、多样的,但是高校网络育人虚拟实践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官网来开展专题论坛活动、红色网站建设等,组织他们参加虚拟公益活动和虚拟劳动实践,强化体验感,增强思想性,从而让大学生的网络“获得感”增加。

高校虚拟实践机制的功能是保障,重要体现在:一是构成大学生的虚拟实践支撑;二是构成了大学生的基本虚拟实践框架;三是为大学生虚拟实践提供了基本方向。

三、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的实现

在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中,网络教育机制、网络疏导机制和虚拟实践机制,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各有千秋,各自实现着各自独特的功能,这是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能够有效、有序运转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网络教育机制的实现

高校网络教育机制遵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结构性演进,主要包含简单的界面交互、网络人际交互和网络自我交互三种,育人的功能也随之延展开来,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关注的域所。

首先,大学生网民的内生环境构成是网络教育机制的主观前提。网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寻意义世界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网民作为网络育人的适应主体,他们的内生环境有改善网络教育交互活动的重要作用,这个内生结构的优与劣,直接决定着网络育人效果的好与坏。大学生网民的内生环境主要包括体力、智力因素、意志情感价值因素和心理接受因素等在这些因素的相互制约影响下,网民的受教育接收效果,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的状态,影响着网络育人的效果和质量。

其次,高校网络教育机制的实现离不开外生环境的影响。人是一种环境存在物,人的世界也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个外生环境主要指网络界面、空间环境,是一种依靠技术支撑的平台性环境、社会性环境。因此,高校只有依靠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给高校教育提供优质的网络外生环境,才能保证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顺利实现。

第三,高校网络教育机制的实现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才为人类勾勒了一幅数字化景观,网络空间的生成也是符号化世界的显现,也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场域。所以,高校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技术是基础性的支撑,否则网络育人便无从谈起。

(二)高校网络疏导机制的实现

高校网络疏导机制是网络育人价值生成的重要调节力量,主要是通过凭借疏导的基本理念、及时的把握网络舆情和采取合理的疏导方式来实现的。

其一,树立正确的网络疏导理念是前提。疏,就是疏通,导就是引导,意思是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后经过引导,使不同的思想言论能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疏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基础理念,网络疏导的理念,就是教育者及时关注、参与网络虚拟空间的思想、言论动态,有计划、有目的地疏导不利、不良网络舆情。

其二,网络疏导具体方式的选择是关键。正确的掌握网络舆情是做出合理疏导方式的前提,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系统分析,选择大学生网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是有效疏导的关键所在。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线性的、平等的交互空间,教育的主客体界限被打破,大学生喜欢民主、自由地讨论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讨论式、参与式的网络疏导方式,如果居高临下去说服教育,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其三,善于运用数据来分析舆情,保证精准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育的渗透越来越深化,客观上为高校网络育人搭建了一个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的一个精准化实践平台。所以,高校要善于运用数据来分析舆情,在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思维习惯、兴趣偏好、知识构成等方面的情况,做出精准定位、精准施策,从而保证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的顺利、高效。

(三)高校虚拟实践机制的实现

高校虚拟实践机制是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生成的重要保障,虚拟实践是网络育人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优化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重要手段,从而保证网络育人的积极效果。

其一,技术性存在是首要条件。马克思曾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在虚拟实践中,大学生作为“虚拟类存在物”,则脱变为一种技术性存在,表现为符号化存在。大学生虚拟实践本来就是在网络技术构筑的实现了时空转换的特殊教育空间、实践空间,这也构成了高校网络育人的内生逻辑。网络技术是这种实践空间的驱动,失去了这种驱动,虚拟实践就会缺场。所以,虚拟空间自身的技术性存在决定了网络技术的不可或缺性。

其二,虚拟实践方式的选择是核心。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开展,重在体验性、思想性和育人性。能够因时、因势、因人而选择合适的虚拟实践方式的,保证育人效果的关键,所以,选择合适的虚拟实践方式就是核心步骤。虚拟实践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吸引他们来广泛参与,核心就是方式的选择。比如,根据社会热点等可以开展网络专题论坛的形式,以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价值空间支撑是落脚点。大学生在虚拟实践中,虚拟实践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追寻的过程,在寻找着价值意义,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关怀的愿望与需求。这种价值追寻贯穿与虚拟和现实的信息传递和嬗变中,我们以价值追寻为落脚点,可以为大学生展开一个全面、丰富、立体的意义世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综上分析,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是由高校网络教育机制、高校网络疏导机制和高校虚拟实践机制共同构成,三者相互作用、配合、协调、联动,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了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个往复循环,不断更新升级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黄正泉.文化生态学(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6.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48.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7.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