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问题情境 助推解题能力——2020年山东1卷17题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开掘问题 情境 助推 解题能力—— 2020年山东 1卷 17题为例

常化倩

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 526200

摘要:情境是高考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载体。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是通过情境来体现的。它通过情境问题考查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2020年山东1卷17题为例,分析、了学生对专业学术类情境题目失分的原因: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程度低,导致信息提取不出来;文字功底不过关,导致信息解读不到位;对图文信息转化能力弱,导致知识调用不成功。探索出两点解决措施:①将感性情境向理性形态知识转化;②整合知识,构建知识树,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地理 情境 素养 解题 能力

前言:现在的高考是对学科素养的测试。学科素质测试的基本方式是基于复杂真实情境的测试题目。陈友芳教授也指出无情境不出题,无情境不高考。情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日常生活、生产的语言设置成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概括情境中描述的特征、关系和问题;另外一种是通过设置专业文献类情境,让学生推理原因或过程。特别是学术性情境,难度较大,学生的失分都很严重。本文以2020年山东1卷17题为案例,探究学生失分原因,寻找解决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图8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623172fb54ad8_html_5cad13ea0145a42b.png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4分)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4分)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6分)



一、失分原因分析

2020年山东1卷37题用4句话,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术情境题目。情境言简意赅,但理论性强。学生对于这类学术情境题目的畏惧心理较强,快速阅读后,短时间难以了解文字要表达的意思,无形中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对成功解题十分不利。

以(1)小问为例:这一道题目同时测评了多个层次的素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信息提取和解读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等。但这个题目好多学生不知所措,难以下手,得分很低。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做不出该题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重构知识能力低,导致信息提取不出来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学科知识精华积累而成的知识体系。这个最基础的知识结构构成学科最具生命持续能力的核心。要想让这个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持久生命力,那就需要学生将知识重构,内化为知识树。该小题失分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温度、湿度、气团、锋之间构建起来的天气系统,掌握不清楚、不透彻。因此,就算图文中有可以判断锋面的相关信息,但学生仍然不能把有用提取出来或提取失败,这是造成这个题失分的重要原因。

2、文字功底不过关,导致信息解读不到位

对情境信息提取不到位是造成失分的第二个原因。例如,对于文本信息中最后一句:“图8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很多同学对于“交绥”两字的理解不到位。交绥是指刚刚接触的地方,说明三个锋在空间上有同一的接触点。图中已经给出了其中一个锋的位置,这就决定另外两个锋的位置要和已知的这个锋接触,很多同学对这个词义不理解,因此信息解读不到位,导致所绘锋的位置偏差很大。

3、图文信息转化能力弱,导致知识调用不成功

新的高考改革对学生学科能力考查要求更高了,通过创设陌生的问题情境,是考查学生素养的重要方式。学生遇到陌生情境考题,第一时间就是去想这个题有没有做过,如果没有见过就会紧张,对情境中的信息也无心分析。很多同学做综合题还停留在匆匆看一遍信息,就匆忙做题的习惯。遇到回答不出来时,就随意发挥,乱写一通,也不回归情境。匆匆阅读导致很多重要信息被忽视,答题无依据,这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本题而言,本文的图例部分给了站点的温度、露点,风向和风力,且这些信息布满整个图,学生也看到了这些内容,但仅此而已。学生不会将风向和风力的图标变成“ → ” 画在图上,那么对于“气团前进的方向”就无从判断,看着这个题也无处下手,学过的已有知识也调不出来,导致解题失败。

总起来看,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对情境信息提取、解读不到位;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低,针对这两点原因,我们探索出以下解决措施。

二、寻找解决措施

1开掘情境信息,将感性情境向理性形态知识转化

大多数的情境材料是感性知识,且具有复杂多变性;而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的是基本概念、原理,这属于理性形态知识。高考的学科素养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情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学生就必须实现一般性理论知识与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境的结合,才能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在本题第一小问“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情境图表材料是有一系列的数字、符号等感性知识,如何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的形态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来解答问题,这一小问对学生信息的提取和知识的调用都有要求。我们尝试采用问题链的方式,步步深入进行开掘,逐步建立感性情境与理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如下:

①请在图示区域,圈出暖气团、冷气团。

623172fb54ad8_html_d29d76e2126bec73.pngShape1 境中已给了气温的相关信息,学生只需调用课本中“气团”信息,便可以建立气团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623172fb54ad8_html_dea9efb2666f91cd.gifShape2 结合风向和风力的图例,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 → ”绘出风向。

图例中已给了风向和风力的相关信息,学生需将风向坐标图转化为风向示意图,并动手画在图中即可。为下一步判断冷暖锋做准备。











623172fb54ad8_html_e0704ebead19c7a5.png 根据冷锋、暖锋的概念,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冷锋、暖锋。

Shape3 团、风向都已画在了图上,现在学生只需调出“锋”的概念,便可以画出锋的大概位置。







④注意“交绥”两个字,微调锋的位置。

通过以上4个小问题,环环相扣,逐步将情境中的信息提取出现,并解读转化为学生熟悉的锋的知识,最终成功解题。

(2)整合知识,构建知识树

在学科素养测试体系下,地理学科的知识考查,着力于考查学科知识的整合程度和整合能力。学科知识的整合是指把零散的或者不同学科知识衔接起来,实现不同知识间的协同,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新功能的有机知识整体。

知识点是组成知识体系的最小单位,若干知识点相互联系就构成了某个理论。从某个知识点出发,不断推演,可以推导出更为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把这个理论体系称之为知识树。对整个知识树掌握的越是透彻,学生调出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本题,从气温或湿度出发,构建出锋面这种天气系统知识树。如下图

Shape4

知识树的构建,为成功调出相关理论知识提供了思维线索。在课堂上,以某一小切口问题为线索,训练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树,并不断地去补充、完善它,是帮助学生重构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调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基于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条件下,老师一定要重视对问题情境的研究,尤其是学习探索类情境,因为它学术性强,呈现方式多样、新颖,学生常常望而却步。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老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开掘情境隐性信息,将感性情境向理性形态知识转化,帮助学生准确、有效解读和提取信息,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引导学生重视知识重构,借用地理知识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框架,这样,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他们才会从容应对,赢得高分。

四、参考文献:

陈友芳,知识-语言-思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J].中国考试2018(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