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政-任务三位一体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情感 -思政 -任务三位一体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

杨琼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它是连接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一门核心课程,为开发新药、优化剂型、药品生产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长期以来,药理学通常采用的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常被忽略。为此,我们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进而达到培养优秀的药学人才的目的?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采用的“情感-任务法”是药理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了“知识优先、技能本位、思政核心”的教育目标。具体交待如下:

  1. 情感牵引法——爱字当头,打造魅力课堂

《学记》说“亲其师,信其道”,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有爱、互相尊重、共同奋斗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首先,做到“有教无类”。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一视同仁。这体现在细节处: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尽量给到学生们差不多的思考和发言机会,而不因学生个人情况来厚此薄彼;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问题;或者难的问题先提问水平高点的学生,然后将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提问水平低点的学生......让学生们都感到自己是不错的、会思考的,以此保护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再者,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师生互动间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这给学生们的自信心打一剂强心针,也点燃他们的持久学习热情。另外,课中老师用轻松的语气、适时的幽默和可亲的微笑贯穿始终,就打造了一堂愉悦生动的魅力课堂。

二、思政强效法

《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学生以做人的道理是老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自此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为将“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我们组建了“课程思政团队”,深度挖掘药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我们从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教育、 医德教育、法制教育、团队合作精神、生命教育、职业价值认同感、奉献精神、文化自信、科研创新精神、哲学思想、人际关系、食药安全等等方面出发,广泛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社会热点、医药前沿、现实问题、法规文件、医药案件、行业政策、典型优秀人物(或事迹)等等,来让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日益丰富,以逐渐完善我们的药理课程思政案例库。

比如,当学到“抗糖尿病药胰岛素”时,我们就向学生讲述我国科学家 1965 年在世界上率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牛胰岛素结晶;当上到“抗疟疾药”内容时,我们自然就讲到我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些让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同时他们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职业使命感也得以激发。

再比如,当讲到循环系统药物时,我们联系到我国“时代楷模”王逸平研究员的先进事迹。他的感人经历,鲜明体现了舍身忘我、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奖掖后学的杰出品格…如此种种思政素材,在药理课程里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建成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尺度。其理想状态是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植入担当、自强、厚德的种子,能“润物无声”地给学生心田滋润家国情怀、价值导向和道德品质等等“甘露”。

课程思政建设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牵引,只有我们把情感思政建设做好了,学生才更热爱课程、热爱学习、热爱所学专业。

三、任务内驱法

药学生学习任务重,需要对庞大的专业信息资料进行记忆处理。如何保持长久记忆是学生面临的难题。因此,我们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有效复习,助他们对抗“艾宾浩斯遗忘”,让学习更高效?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对此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

  1. 小老师” 上讲台

有研究显示,在几种教学模式里,学生24小时后的记忆效果比较是这样的:师授生听式(记住5%)<小组讨论式(50%)< 实践练习式(75%)< 教别人(90%)。由此看出,“教别人”的教学形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值得我们探索实践的。

我们是这样做的:药理学共有45章内容,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分配4章内容(相对简单点)为“小老师”教学活动。班上共40人,每10人一组,共4组,每组承担1课内容。课前给学生充足时间独立备课,他们自己理解内容、查阅资料、写教案和制作PPT,然后由他们上台为班上同学们讲课,时间为2节课(90分钟)。这当中,我们教师充当着辅助角色,只负责课前解疑和课中鼓励点拨的工作,授课学生才是主角,故名“小老师”活动。

在这个“小老师”活动中,学生反应往往是期待、兴奋和紧张的。他们都很努力,同学之间做到了密切协作、彼此理解和支持。这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表达水平,更增加了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热情,也拉近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

  1. 说课”教学

每次课前复习,都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由他(她)领着大家在5-10分钟内把上次课的重点内容温习一遍。说课中,这位学生需要把知识点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且一边书写一边讲解,有错漏处老师最后做补充。这样的安排可使每人每学期有2次的“说课”机会。通过“说课”,他们不仅积累巩固了课程知识,而且连板书水平、表达能力、勇气、协作水平等都得到提升。

  1. 情景模拟教学——门诊接诊

在一篇内容上完后(如心血管疾病系统药),我们安排学生做情境模拟活动:

(1)分组:分成8个组,每组5人。

  1. 准备资料:提前收集疾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高血脂和水肿)的典型症状或体征,然后将之写在白纸上(一套即可)。把心血管疾病常用一线药物名称单独写在白纸上(多写几套)。

  2. 门诊接诊:每个同学都交互扮演医生、病人,如果哪位医生诊断及治疗出错,他就献出1元钱/次。活动结束后可用这钱请小组成员吃小吃。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在一次次愉快的“诊断、开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复杂的药物分清楚、记住了。它的缺点是场面不好控制,因为学生情绪会激动难抑。因此,这个活动的安排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频率为一个月一次即可,每次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安排在小阶段复习环节。

  1. 药名竞猜活动

老师描述药物的机制、适应症及特点,然后让学生猜药名并把它写下来,老师收集答案后做成绩登记。这个方法可常施行。

  1. 线下-线上联动法(评价机制):

思政教育与课堂深入结合是长期工作,教育成果的体现也相对困难。这一代学生习惯网络对话,与面对面的谈话相比,他们更青睐通过通讯软件沟通。故开通教学用微信群、QQ 群,并利用蓝墨云班课等网络交流方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更灵活地开展思政教育,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我们设了药理学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环节,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思政报告(对相关法规、行业政策文件解读并写感想)、课程思政研讨(对时事热点做思政分析)、试卷考试(专业考试中留10%的分值给思政案例题)等,以期从多方位考评课程思政效果。

我们运用蓝墨云班课对学生情境模拟活动、思政研讨、思政报告进行打分;适时开展班级线上讨论,学生对教师给出的题目、新闻等内容自由发表评论。教师和学生也可对其他同学的评论点赞,树立了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进一步肯定自我价值,维护正确观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交流,提高了思政教育的灵活性。

五、结语

药理学内容庞杂,涉及身体各大系统疾病药物,常规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感到乏味且困难。我们通过引入“情感-思政-任务”教学法,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低、态度消极和记忆困难的问题,让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发生的很大改变:不仅“喜欢学”了,还“记得住”了。据学生反馈,他们都很喜欢上杨老师的课,甚至连外专业的学生都来旁听这门课。据近五年统计,本课学生出勤率几乎为满勤,期末成绩及格率≧98%。老师用此教学法参加教学竞赛,取得过校级竞赛的一等奖、二等奖,省级竞赛的优秀奖。

总之,这样的教学方式,把情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体现了“知识优先、技能本位、思政核心”的教育目标。知识传授只有与情感、价值观引领同频共振、互助搭台促进,学校才会成为育人教书的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