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7
/ 2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分析

李春晖

(广东海启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 511400)

摘要:当前人们对生态环保问题持续关注,滨海湿地建设项目增多,积极发挥滨海湿地改善海域水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功能,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生态安全。国家也相继下发各项政策,要求要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而当务之急则是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落实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本文主要就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修复问题进行重点探讨,明确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现状的基础上,探明有效的保护与修复路径。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滨海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作用明显。而近几年沿海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滨海湿地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应认识到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关注红树林、海草、盐沼地的退化问题,以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海洋湿地安全,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一、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现状

相较于国外对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的高度关注,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的研究及实践多集中于红树林修复,对珊瑚礁、盐沼等湿地修复关注投入较少。且红树林生态修复规模化效应不佳,修复还停留在植被恢复低层次阶段,对底栖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保护关注较少,生态修复有失偏颇[1]。近几年,我国就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问题给予重点支持。继红树林专题修复研究后,从2008年以来,我国珊瑚礁修复逐渐步入正轨,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基地。但是综合来说,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不够理想,更强调单个项目或局部区域湿地、植被、珊瑚的人工修复,且生态修复监测及效果评估跟进步不及时,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缺乏综合系统支持和科学规划,影响最终的保护效果。

二、滨海湿地退化原因

当前滨海湿地有明显的退化倾向,成因较复杂且多元。重点来说,主要有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现有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保护意识弱等因素。过度开垦、过度发展渔业,并有居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滨海湿地及周边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而水环境质量下降使得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头足类等生物原有的生态空间被压缩[2],生物种类骤减。当生物多样性受遭到破坏,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则逐步退化,最终引起生态系统的瘫痪。而我国现有民众湿地保护意识较弱,缺乏保护自觉性,对湿地价值了解较少,生态保护依然让步于经济发展,加上现有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湿地保护,监管难以落地,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及业务人员,各主体对湿地保护未达成一致意见,湿地管理中各自为政,也加剧了滨海湿地生态危机。

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有效举措

(一)注重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要关注黑臭水体的集中整治,减少污水肆意排放,加强污水管道改造,规避点源污染风险。可考虑截污边渠、堤岸浅渠等多种河涌截污形式。其次,关注生活污水的治理,以分流或合流的排水体制,引导生活污水的合理排放。重点在于改善市政管网,及时将污水引入污水系统,以针对性、分散性的污水处理,解决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再次,重视水环境治理,基于整体理念加强水环境治理科学部署[3],引入先进的施工处理技术,以实现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应重点落实公厕改造工作,减少或规避旱厕使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后,要基于实际进行河涌的针对性整治,以河涌景观资源的挖掘,配合拆违、控源截污等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合理设置垃圾堆放点,拆除违法建筑,科学截污,以带来河涌的生态保护。

(二)积极落实生态修复工作

在生态修复中应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首先,要重点保护修复红树林,保护现有的红树林植被资源,特别是天然红树林,于红树林植被周围设置缓冲带,为红树林生长提供良好环境,鼓励红树林人工种植,于海岸、河岸滩涂地带种植红树林,借助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保护滨海湿地生态。其次,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规范人工渔礁、海洋牧场等行为,保护水生动物栖息场所,限制开发鱼类洄游通道,禁止利用鱼类等水生生物繁育区,有效保护修复生态。再次,建设湿地生态走廊[4],以水体与绿地的连通,以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衔接,实现区域内植被、水域元素的统筹,建立复合生态走廊,打造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保证湿地类型的多样性。最后,打造良好的候鸟栖息环境,便于候鸟的迁徙。以湿地公园类型的鸟类生态环境建构实现鸟类春秋季迁徙期间水位、盐度的科学调节,以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形成鸟类栖息、觅食的理想湿地环境。于鸟类停留之处减少灯光照度,避免强光源,减少对鸟类作息的干扰。在创设景观小品时应多选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增强候鸟对场地的适应性。

(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

在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中不仅要关注其生态价值的发挥,也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好产业布局,指引滨海湿地产业多元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适度开发湿地资源,推行生态旅游。当前很多湿地保护区以旅游为主题,推出了湿地公园、水鸟世界,并与当地的旅游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配合观景平台、植物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新的旅游增长点,让地方获利。另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推广湿地农业项目,例如以冲积平原湿地为主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出都市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丰富湿地农业发展内容,带来湿地农业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配合滨海休闲、渔业观光,优化游客体验。

(四)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机制

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国应重点关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多措并举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具体来说,要尽快完善滨海湿地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开展滨海湿地专项监管工作,针对填海生态环境、红树林保护修复等进行专题研究,编制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实现滨海湿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一体化,让监督监管真正落地。要重视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水鸟等水生物生态进行重点监测,并及时关注滨海湿地退化问题,制定中长期修复规划,配合开展滨海湿地专项调研,将其纳入滨海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要进一步推进滨海湿地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拨付、企业投资、社会捐献等方式给予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资金支持,并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导向,以资金为保障,切实解决滨海湿地监督管理能力弱的实际问题。

结束语: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是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措并举建立能自我维持或在较少人工干预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才能积极发挥滨海湿地生态价值,带来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实现生态系统破坏后的自然修复,真正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打造良好的滨海湿地景观环境,陆海统筹,切实保护国家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曹铭昌,刘威,刘彬,孙孝平.盐城滨海湿地及水鸟栖息地保护[J].环境生态学,2019,1(01):74-79.

[2]赵宇宁. 福建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4.

[3]孙贺.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景文. 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山东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规划[D].华中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