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4

中国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对策研究

夏丽莹

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被各国学府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新课改的施行,推动了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受到高职院校的设立背景影响,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通常作为就业目标和工具,因此在学习中开发不够完全,利用不够充分。在新时期,高职英语应当将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作为授课标准之一,不仅仅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还要相应政策要求,树立中国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本文以高职英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意义,分析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现状,最终提出高职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措施,让英语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代化课堂


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除了经济政治方面,还在于其极强的文化输入能力和文化输出能力。当前国际环境形式复杂,国内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参与越来越多国际事务,国人也重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借助于教育和互联网掀起“英语热”。学生处于“英语热”的中心地带,作为新一代年轻势力,既得益于开放学习的环境,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自身的文化身份起到消极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就是其中的负面反映。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讲,传统文化要覆盖到各个阶段,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都要照顾到。这是我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中华儿女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的责任与义务。有鉴于此,还需要英语相关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让中国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育,这样才能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正实现科教兴国,以正确的姿态走向国际。

一、中国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战国年间中国便有“关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思想,宣传以文治教化民众的观念,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也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交流的工具。一个国家的学生承载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寄托,因此高职院校投入资金并重视英语教育的建设,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素养的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元素进入校园,是为今后走出国门做铺垫,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避免冒犯他人同时也维护自我尊严,不仅要有文化输入,还有文化输出,学生对中国优秀的文化元素如数家珍,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近年来,中国参与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无论是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还是留华求学的外国学子,数量和素养都在提升,在中外交流机会增多的环境下,学生更要学会如何对待国外友人,如何对待跨语言、跨文化内容。因此中国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世界,还要让世界通过莘莘学子认识中国新面貌。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中的歌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和语言是象征是千万户家庭组成的,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文化和语言代表国家的内涵,是无论身处何方都陪伴左右的“思乡情怀”。国家兴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而祖国的兴盛就肩负在广大学生身上。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充足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中特别是英语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英语课所学习的中国文化元素,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中国在国际中的表现,以及中国在国际中的各方关系和发展势头。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最终与经济文化打交道,因此在英语课程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国外、国内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等积极情感,还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理性地对待今后会遇到的国际事务,如何在职场上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前,西方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与主旋律有所偏差,这让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培养学生英语兴趣

西方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的,往往很容易带动学习氛围,因此有些教师在英语授课过程中更偏向于介绍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能吸引兴趣,但容易与中国文化割裂开,与当今国际文化趋势不符。还有的教师侧重于句式和单词的正确书写和记忆,使有些学生有排斥感和距离感,在学习方法上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过去式”学习,很难真正掌握英语知识,有些知识也难以应用,无法实践。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对学生来说起不到强化英语能力的作用,英语课堂效果也并不佳,更没有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技巧。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领域过渡到对英语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英语科目中找到亲近感,并且跨学科将知识融会贯通,更有举一反三,开拓视野的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有切入点进行学习,并且能自觉主动接触英语相关知识,脱离应试教育的传统圈子,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和英语应用水平。

(四)培养学生职场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最主要的是培养技术性为主的专业人才,并且要求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社会输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其作用是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各行各业补充有才能和发展潜力的新人才。近年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与完善,让教育界重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高职院校相应国家号召和教育部门的规定,对学员的英语等级水平作出细致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不会强制要求考试英语四六级,但会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别为标准,判断学生是否满足毕业条件。在英语考试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等元素,不仅仅包含着英语语法知识的应用,更是考察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了解,并且在两个百年的开端之际,这种比重会越来越大,如果英语教学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分,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经济知识的补充,就很难应对考试中的题目。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对企业来说很重要,如何在国内长期向上的发展是多数企业的核心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型人才,还要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企业对学生英语的考察项目增多,从原本的英语资格证书,到现在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等,中国文化元素正帮助了学生增加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职场竞争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虽然有所起色,但依旧有许多问题,其中有教师层面的问题、教材层面的问题、学生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英语教学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科短板,归根究底,是高职院校对外语科目的不重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率底下导致的,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具体表现出以下四点问题:

(一)英语教师缺乏融合教育意识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通常职称较低,并且缺乏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对企业的需求比较生疏,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无法给学生良好的技术示范,无法满足更多的实践教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往往出现观念方面的偏移,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课堂上“填鸭式”授课,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开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双向交流的人才,通过引进文化和输出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被社会所接纳。但是由于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不到位,技术水平不达标,教师侧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解释,对中国文化要素一笔带过,如果不考试就不去认识和学习,因此往往将英语教学打造成单向的跨文化教学,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语,英语教师自身的身份缺失,甚至加深部分学生的崇洋媚外心理和离经叛道的思想。因此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意识到融合教育发挥得作用,让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交产生合力,反之则扩大了文化之间的隔阂,深化学生对国与国之间的误解甚至是排外、媚外,无疑不是一种思想的退化。

(二)英语教材缺乏中国文化要素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堂的主要支撑,但是翻开《新航标职业英语》、《基础职业英语系列》等等教科书,不难发现有些教科书全面西方化,内容与中国文化完全脱钩,介绍的是全方面的西方日常生活和文化特点,没有中国文化进行社会参照,中国元素少有穿插。不仅如此,在日常交际模块中,英语教材涉及到的中西交流也很少,常见的内容有西方餐饮,如面包、咖啡、三明治,却没有包子、油条等等,还有节日的部分,有圣诞节、万圣节,却很少有中国的清明节、重阳节之类传统节日。教材的方向指向,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以西方思维思考,以西方文化为主。失去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参与,英语知识则缺乏了对比性和实用性,学生也会在错综复杂的西方知识和社会思潮多元的形势下对一些认识和思想产生错误判断,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多随波逐流于流行文化

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下,线上教学的次数增加,学生更加依赖社交软件和视频网站,互联网能够搜集各国信息数据,虽然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但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根据网络调查显示,高达56%的大学生喜爱关注国内外娱乐新闻,90%的学生喜爱视频网站发布的国外短视频。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获得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落入商家的消费圈套,在过渡的渲染节日七分钟成为所谓的“韭菜”。很多西方短视频以搞笑的内容,新奇的特效博得年轻群体的喜欢,很容易随波逐流于大众文化,接受快餐文化和审丑文化,忽视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内涵和意义。

(四)学生缺乏中国文化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前提是生活在中国,因此接受英语教育也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的应用。在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几乎大部分课程都没有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没有给学生适当的传统文化、历史、政治教育,让学生即使学习了英语,也无法表达,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割裂开,没有实现语言的转换。很多学生掌握了英语知识后,由于不及时的付诸实践,导致知识记忆淡化,所学内容也没有真正的转化为个人技能。归根究底是因为中国文化元素在英语教学中脱节,学生在英语课程中找不到亲近感,也没有实践的机会,造成英语从应用工具变为应付考试的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有机会与国际友人交流,履行国际交易的业务,却无法用语言表达中国文化,在交流中无法达到平衡,虽然能够利用英语却无法用“活”英语,无论是对于客户来说还是公司本身,都是刻板生硬的,更谈不上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除了授课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中国文化实践机会之外,学生本身也很少主动运用中国文化知识,在英语交际中,由于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往往喜爱走“捷径”,用单纯的英语应对西方文化场合,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少有思考和创新互动,更少有深度介绍文化,融入感情和精神文明特征。而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往往也只用汉语和中国式思维来应对,淡化了文化之间的交融,错失锻炼机会。

三、高职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措施

(一)学生在“写”中融入中国文化,深度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即是“写”,其中涵盖中文特有的写法、文化特定的词汇、文章词句中的韵味。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上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相应的翻译能力、反应能力,以及涵括反应英语与用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敏感度的解析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实践和运用,使高职学生在“写”时融入中国文化,从被动接受任务、被动获得特定文化的指令,到动笔时主动进行思考、主动联想生活中积累的文化元素、主动将常识学识融会贯通,不但是有效培育高职英语学生爱国热情与热心的途径,更是培育高职生英语多样运用水平的途径。例如,学生在学校得到写作任务后,主动浏览相关中国文化,观察身边相关句势、词汇,与彼此交流相应元素的用法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能力都需要长期积累与培养,读和写相较而下是更容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到锻炼的。从一方面而言,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其学习方法特殊,接受程度较浅,教师更需要循循善诱地让学生自主在应用中学习,而非惯用的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英语学习的首要目的并非应试,而应当是拓展思维能力、取得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获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拥有丰富的实用主义内涵,理论化程度不及西方,更需要学生在日常运用中体味中国文化与西方语言中涵盖的文化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辨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本身较为匮乏,对英语学习热情也不高,在培养过程中“CBC(Content-based Courses)”模式的取用就十分必要。所谓CBC,即用实质性内容课程替换补充基础技能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写作技巧等。在CBC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实质性运用与实践中对英语学习以及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观念体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文化素养以及多面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对于应试而言,还是对于将来的运用而言,这都是十分必要的内容。

(二)教师在“讲”中融入中国文化,丰富课堂

一方面,课堂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学习;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教师的作用至关紧要。在“模块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实用取向,提高自身过硬的教学素质,以未来就业规划为导向适当地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讲学中。课程内容各个领域的互相融合渗透,体现了包容性、开放性、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课堂模式,这其中,中英双语以及中西方文化应当在何时变换、何时融合、何时取巧地以一方展现另一方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好的理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着重思考的内容。

在课程开设方面,可以用英语语言开设诸如中华文化、古诗词鉴赏、中国历史复盘、中国精神与道德等相关课程,辅助以田园诗、山水画等直观的艺术形式,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元素进行对比,用彼此的特殊形式将彼此表现出来。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殊取向,应当着重在讲好民俗传统、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着力。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英语相关课程中,现有课堂大都通过传播英美电影、电视节目、综艺等途径作为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的渠道,然而,如此多样的方式事实上是有害高职学生对于本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与思考的。学校是学生在家庭之后所接触到的第二个重要社会化场所,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但要按部就班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更要教授学生在中国本土的社会化技能、传统文化知识等。

在教材方面,以《新起点高职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课本的侧重点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基础技能,少数有实际场景的运用,然而完全没有涉及到中国文化元素。在此讨论的并非学术性的中国文学、哲学等类别,而是日常生活中所能够体现的传统文化,例如节日、民俗等。以英文的形式表达中国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用母语之外的语言和思维进行本国文化的学习,在增加亲切感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对外表达能力。英语教育的双重文化介入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在普及西方思维、精神、生活的同时更不能放弃对本国学生的传统文化灌输教育。

此外,在考核测试中融入更多中国文化的元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考核测试更多是以强制的方式出现,在大多数学生抗拒的情况下,有趣的中国民俗故事、传说、历史片段等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考场上转换心情。如今,国内重要的英语考试如四六级、专业四级八级中,都有大量的中华本土文化元素存在。最简单的参入途径是在口语考试、翻译测试以及写作中,教师应当增加中国文化和相关元素在题干当中所占的比例。

(三)将课程思政思想融入高职英语教学

以中国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如《E时代高职高专英语》第一册Amazing Travel章节中,文章“How Travel Transformed Me”阐述了旅行和开拓视野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事实上,以中国方式表达出这样的观念更加有效,也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亲近,如李白纵横河海、王羲之挥笔山水等中华名人典故,能够在灌输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

以中国文化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指引人生方向、决定路途成败,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奋斗目标、提供学生的前进动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英语课堂上亦是如此。事实上,以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会让高职学生对其的印象更深。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在教学课堂和学习运用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脑中;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三种特征属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更成为重中之重。

以中国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英语教学的时政模块,教师可以有意地选择例如南海仲裁案、美国民主峰会等内容进行分享和延伸,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年纪,但有时会感到离时代和国家大事很远。教师要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青年教育,将爱国的责任恰当妥帖地引导到学生肩上。

以中国文化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例如《新编实用英语》中“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这一课中介绍了各个国家的礼仪文化,教学过程中更应当穿插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优秀实例的列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国优秀道德传统。同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职业教育在社会职业流水线中十分特殊,更应当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吏、将、士、农、工、商、师、艺、医等各种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深受重视,敬业乐群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深厚的道德价值和光辉。在英语课堂和教学任务过程中,应当把这些传统精神与当代实际、有趣的轶事一并链接起来,寓教于乐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道德思想的培养。在培育中,不应以单纯的知识灌输、实用主义的应试和就业为导向,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是培育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大新青年,作为高职学生在社会中发光发热,以优良的道德水平受人尊敬,进行高水平、高素质的生活和工作。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也要注意思想道德修养的个人培育。

结束语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其目的都在于立德树人,交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争取自我价值,如何在职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对中国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重要的,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是新时期对于青年们的新要求,特别是思想政治道德方面。高职院校在授课理念上要与国家高度一直,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全面型人才,尊重不同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通过学生在“写”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师在“讲”中融入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思想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元素,更好地为中国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冯俊英. 中国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对策研究[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19(01):40-43.

[2]郑玲. 高职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研究[J]. 决策探索(中),2021(02):81-82.

[3]张胜华.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政策性成因[J]. 文教资料,2019(15):220-222.

[4]梁桂芳.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 河南农业,2020(03):23-24.

[5]张雪良.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21.

[6]项伙珍. 中华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40-42+72.

[7]罗丛新.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47-49.

[8]李睿. 旅游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 邢台学院学报,2014,29(03):133-135.

[9]顾玉珍. 探讨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措施[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17.

[10]张旭丹. 从《论语》英译看中国传统元素的传播[J]. 海外英语,2018(11):144-145.

[11]王艺蓉,鹿彬.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国元素研究——以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 Books(2003版)为例[J]. 名作欣赏,2018(27):149-154.

[12]陶文好,吕红波. 中国元素与全人教育——关于重构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54-59.

[13]严明贵. 《英语写作》课程中中国元素的挖掘和呈现[J]. 台州学院学报,2019,41(01):79-83.

[14]马纪阳,马琳琳. 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J]. 英语教师,2020,20(14):157-161.

[15]张林影. 大思政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