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心理干预工作的一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2

对高校心理干预工作的一点思考

朱健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高校的关注。及时介入大学生心理失衡,避免心理问题负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分类处理体系,模块化提升服务质量,灵活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使心理干预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高校的关注。很多中小学时期隐形或者不鲜明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随着学生探索范围的扩大,自由选择空间的充裕,逐步显露迹象。大学是一个测试和反馈学生心理健康的天然好地方,也是治疗心灵伤口的好时期。这一时期,即能让大学生从中学简单重复的学习生活中摆脱出来,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得以明显表露,又不似社会那样,对心理健康失衡的同学打击那么鲜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改变性。既能在环境中变得适应,也能在环境中变得敏感脆弱。对于精神健康与自身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学生,大学期间可以在宽松的校园环境里,有时间和空间调整自己,以良好的状态重新面对周遭事物。
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发现,有很多学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够,而另一些学生虽然了解一些自己的情况,但是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与心理动力,无法有效地开展心理调节。尤其是在许多容易诱发心理困境的场景,他们很容易陷入认知困境,反复情绪发作,甚至失去理智。因此,及时介入大学生心理危机,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或者及时引导学生处理心理失衡,避免心理问题负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里,常见的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通常有这几个方面:

  1. 生活方式的差异。

从小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教育大家要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所以有些学生喜欢独处,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自觉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他们不喜欢玩游戏、打牌、闲聊。这些学生有很好的自知之明,拒绝把时间浪费在没意义的事情上。但他们与周围环境不相容,相处起来很辛苦。比如他们早起,室友嫌他们影响休息;他们在寝室看书,室友觉得他们怪异。他们在寝室里感到非常孤独,通常这类同学往往先选择默默忍受,不到实在难以接受的程度,一般不选择换寝室。他们一边忍受着内心的纷扰,一边寻求心里的静谧。

二、师生关系负面体验的影响。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曾在校园里受到老师的伤害。老师的不公平,选择性对待,偏袒与歧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创伤。他的内心对老师非常排斥,因此,到大学以后,他非常留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以免再次受到伤害。有些同学甚至只与朋友交流,选择性屏蔽与老师的交流。
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学习很消极,学习令他们疲倦。但疲倦的根源在于老师不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否被学生吸收。老师只管自己讲,忽略了他们的反馈。一边是老师的淡漠,一边是学习的卡顿,他们索性移情于游戏或者其他令自己开心的事情。

三、家庭关系不佳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父母争吵和离婚,这使他们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长期情绪压抑,自卑,内心渴望爱与被爱,把情感投射到某些具体的对象上,从而排除内心的不安。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明显地表露出对于安静和温情的追求,厌恶喧嚣的环境。这在校园里的体现就是,各种烦杂的活动令他们很躁动,心灵不宁静,感觉难以适从。

一些学生的自我挫败和悲观情绪源于父母对他们的情感暴力。父母的爱令他们潜意识觉得是索取,是一种行为价值的交换,而非理想中的,父母对子女纯粹的无私的爱。当亲情中掺杂了价值交换,令他们觉得生活缺乏意义

面对容易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缓解和治疗学生心理失衡,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 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分类处理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很多是过往的不良体验一点一点累积造成的,量变导致质变。而许多心理问题无法解开,简单说是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开一些同学的心理困惑,需要时间与耐心,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去解开心结。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分层对待,逐级化解,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惑在萌芽阶段就消除掉。

心理危机大多数源于现实原因,解决心理危机的重点在于育人无形的危机处理体系。要改变“心理测试——班主任谈话——校心理中心老师谈话”的简单构架。可以以学工部门为中心纽带,联系各专业资深教师、后勤服务部门、校心理中心,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形成常态的快速反应支持。心理辅导或者心理治疗,本身只是辅助手段,而并没有解决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现实世界的问题无法解决。若是,无法及时解决,那么解决那些真实世界遇到困惑的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器质性损伤或者机体异常带来的精神健康异常,不是学校任何老师可以解决的,这需要专业医生诊断治疗。那么对于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问题,学校就可以根据校园生活的特色,分门别类地预判,面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联系不同部门,不同老师,予以即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这也是情感需求与校园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直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失衡的因素,确保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在学校得到快速解决,以多样化的心理危机处理方法构建出有活力的危机分类处理体系。


二、模块化提升服务质量
学工部门和校心理中心可以作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处理中心,在应对学生心理访谈的时候,可以把历年学生心理问题分门别类,做出区分。哪些与后勤服务有关,哪些与教师上课有关,哪些与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关……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别,联系不同的团队,加强不同专业资深教师、职能部门的合作,模拟处理不同问题类别下的学生心理问题,形成模块化高效处理。比如学业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心理状态如何,由哪个资深教师快速应对,提升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寝室室友关系问题,具体焦点是什么,由哪个老师负责,及时协调学生在寝室中遇到的矛盾……

建立常态化专项培训项目,提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比如统计方法、统计工具的应用和量表的使用原理。很多老师不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但必要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的应用不会使用。而心理中心老师就那么几个,仅靠他们工作,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建设高效的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从工作设计上就有专业性地提升相关辅导员的技能素养,对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征具有鲜明的积极意义。

三、灵活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停留在面对面的访谈,可以走出办公室,进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老师要熟记需关注学生的名字,在活动中适时开导学生,在网络对话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观察状态。

高校还可以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讲教育,走进班会,走进廊墙文化,让学生对心理健康不再讳莫如深,坦然接受,平常心对待。

通过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分类处理体系,模块化提升服务质量,灵活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使心理干预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磊,陈四国,桂婉莹,张慧汝,赵亿安.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度调查与

干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 2020,(2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