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视角下探讨抑郁症产生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3

认知行为视角下探讨抑郁症产生原因

聂含宇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

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心理健康的最大阻碍,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包括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诸多方面对于人健康的消极影响。加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病态的文化和不正当的社会互动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对我们进行了强烈的冲击和刺激,人们知识的误区,多元化的信息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了诱发抑郁症的可能。正确认识抑郁症,如何治疗和预防抑郁症已经成为各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将通过认知行为视角,去探究抑郁症产生的原因。

关键字:认知行为,抑郁症,预防,影响因素



一、现代抑郁症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直以来,抑郁症患者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在我国的抑郁症患者约有9000万,但就诊率仅有4%。90%的患者根本没有治疗过,因此每年约有2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抑郁,其实是一种疾病,它和感冒、肿瘤、癌症一样,不由人体机能所控制。用生物学解释,就是患者脑内的单胺类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都出现了异常。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抑郁症的形成可能和某些社会互动异常引发的心理,情绪波动有直接关系。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心理疾病。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科学家们对美国,英国,中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精神恍惚、萎靡不正、自杀倾向是抑郁症患者的普遍症状。显然,抑郁症已经日趋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人类生命的威胁远大于生理疾病。同时,这个“隐形杀手”也引发了更多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预防和治疗现代抑郁症应该受到重视。

二、社会工作中的认知行为

20世纪70年代,社会工作因缺少科学的干预方法而被诟病,认知行为疗法在此背景下被引入社会工作实践。在医疗社工领域,患有心理疾病的案主颇为常见,有太多抑郁症患者被成功治愈的案例。笔者认为,更好的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模式,有助于发现影响抑郁症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证据的心理学理论视角,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二者整合的结果。认知治疗侧重错误的认知是如何导致案主的情绪,人格和社会系统同的问题;行为治疗侧重行为的模式以及习得行为如何导致当前的问题。二者联合关注思维和认知的影响以及引起心理焦虑和功能失调的行为。

1.行为理论

行为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在行为科学原理之上。主要的依据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二者认为,行为是先前学习的结果,行为是习得的,因此行为可以被掌控。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行为理论的重点,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认知、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元互动关系。环境通过认知的中介而影响个人行为,个人行为和认知影响环境。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行为获得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亲历学习,一种是观察学习。亲历学习是对直接经验的学习,是通过行为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效果来进行的,而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习得某些新的行为或者对自身之前的行为做出改变。

行为理论表明,行为是可以学习的,也可以根据影响而进行调整。行为理论为行为治疗提供了理论框架。行为治疗侧重当前的问题并尝试调整或者纠正导致问题的行为。通过治疗过程,忘却不良行为,提供机会用积极的影响去学习新的行为。

2.认知理论

认知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合成、储存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在一定程度上,几乎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或者涉及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感受。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动件件有一种相互作用。认知治疗要确认导致案主当前问题的扭曲的信念或错误的想法,提供干预改变这些信念和想法,与案主一起建立新的更加积极和可接受的信念和思维,这将减少或缓解案主当前存在的问题。

三、影响抑郁症产生的因素

迄今,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准确的界定抑郁症产生的原因,这里我们更多的探讨由认知行为产生的不利影响。

1.负能量的学习

首先,行为理论的亲历学习告诉我们抑郁症患者可能在反复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消极效果的获取,不断地加深负面影响的程度,例如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他们通过回避与隐瞒保护自己,渐渐地,从不断地掩饰行为和逃避行为中,更加坚信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更加不理解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在这种递进的影响下,从开始的情绪低落逐渐转化为抑郁自闭,乃至具有自杀倾向。反思自身的行为而愈发认为自己应该这样生活和生存。其实,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开始都不太重视这些琐碎的行为细节,在惯性思维下,并没有选择纠正和调整这些行为,日积月累,病情也越来越严重,痊愈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因此,自控力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可能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们改变消极行为,在情绪低落,难以言表,心情不佳,脾气暴躁之时克制住自己,寻找积极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替代性学习是负能量学习的主要方式,科技革命后,互联网的崛起已是必然,信息传递的多元化,急速化正在影响现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一方面,负面的网络信息无法完全被屏蔽,我们大多数人都能通过主流媒体,新闻网站和软件看到一些虚假,不实的信息披露和报道,一小部分人就通过这些渠道了解抑郁症相关的情况和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学习中,有的人错误的将自己的归类于抑郁症患者,然后采用不科学的方式进行“治疗”,导致自身抑郁情况加重。有的人则将抑郁当作潮流,学习那些看似很“酷”的行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不负责的网络言论亦是抑郁症传递的催化剂,一些网民和所谓的专家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一些看似科学的看法和言论,很多人并没有接触过抑郁症系统的科普和学习,轻易肯定了这些方法和表述,他们在模仿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负能量。更有人宣传患抑郁症是好事,属实可笑和可恨。在这种假心理学,假医学,假社会学的环境下,笔者认为,只有拥有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才能保护好自身的健康和安全,而这些能力不是去观察学习负能量的知识所习得的,而是真正的可以从老师、同事、家人、朋友甚至医生和社工的帮助下获取,同样,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环境下,有关抑郁症的消息,知识和新闻也应当被重视。

2.认知歪曲模式的构建

认知理论相信,认知决定行为,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感受,在我们的行动,感受,想法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可以得出,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也有可能与错误的认知有关,这里我们将这些歪曲的认知模式进行进一步阐述,寻找可能引发问题的因素。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的关注情境中的负面信息,忽略情境中的正面信息。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盲目的认为自己缺少希望和关爱,选择性的关注生活消极的一面,例如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可能只关心分数的高低,却没有过多的分析考试的得失和经验。从而导致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在社会交往中,也过多的看重朋友和同事的缺点,而对于优点可能视而不见。类似这些情景中小事的积累,就会成为引发抑郁的隐患。

过度化概括:由一个具体的事例得出普遍性,扩大化的结论。往往很多人认为患有抑郁症就等于具有类似自杀这种危险行为倾向,原因是新闻报道的大多都是个别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案例,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被治愈的概率极大,并不会引发生理疾病和危险行为。而且现在也没有最为科学的判断依据去界定抑郁症的轻重程度,所以对于自身而言,应该多角度的审视自己存在的心理,情绪等问题,不要被特定的事例和结论所引导。

灾难化思维:把事情想得越来越糟糕直至最极端,认为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并且对此深信不疑。悲观是抑郁症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当情绪不稳或意识迟缓时,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们总会认为自己已经患病,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帮助了抑郁症产生。

情绪推理:情绪感觉上不正常,实际上就是不正常。我们避免不了感性的看待问题,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事情你越害怕发生,事情就也可能发生,大多数心理承受较差的人们总是会担心未来所发生不好的事情或者认为会承担不好的后果,在这种认知潜移默化下,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只要你会考虑例如抑郁有关的事情,就有可能真的患上这样的病症。

总而言之,认知的扭曲改变了我们的思考和看法,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和行为,是影响抑郁症产生的因素之一。

  1. 情绪化

情绪化,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发生情绪波动,喜怒哀乐经常会不经意间转换,前一秒可能还是高兴的,后一秒就可能闷闷不乐、焦躁不安。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行为状态,简单点来说就是喜怒无常。

情绪化的人不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还会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感情用事就是在感情强烈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缺乏理智的行动。有些感情用事虽然没有引起明显的恶果,但可能挫伤别人的情感,成为以后的隐患。感情用事的人往往对人处事情绪化,言行都笼罩上强烈的感情色彩,一厢情愿而铸成大错。凭感情用事的人,在性格上往往偏于情绪型。情绪型的人举止受情绪左右,情绪不稳,易冲动,事后冷静下来也感到不值得,不应该,经常处于内心矛盾冲突的痛苦之中。所以,人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中丧失了乐观的本能,一般具有情绪化习惯的人往往容易患上抑郁症。

四、介入与治疗建议

抑郁症的治疗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矫治,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治疗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物理,心理,药物等诸多治疗手段,这里,我们以医疗社工的角度,给予一些介入和治疗的相关意见。

1.建立关系

社工在与患者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时,应当强调社工起指导性作用,指出患者的思维,想法和行为如何导致现在的问题,对改变抑郁症患者认知和行为的干预技术应作出详细的说明,同时,要教导患者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新认知和新行为。不要急于的否定抑郁症患者的想法,并且建立一个长期可维持的关系,充当倾听者,指导者的角色。

2.评估

认知行为治疗的预估聚焦与认知、行为、情绪。主要判断患者对于哪些方面具有不恰当的认知或行为,了解整个变化的起因和经过,安抚患者的情绪,同时可以借助三栏表评估法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测量,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3.干预和治疗

推荐采用认知重建的方式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认知重建法建立在艾利斯理性情感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重建人的认识结构。对案主的思维,信念进行矫正,达到干预的目的。所以我们先要寻找患者思维中的消极负面的观念和想法,与他进行多次,长期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我们要对这些想法进行分析,将不恰当的部分进行转化,重建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系统,使其可以调节控制情绪和行为,在通过多次的回访和后期反馈巩固新的认知。

应当注意的是,医疗社工在抑郁症患者治疗的系统中应当处于辅助的位置。抑郁症患者主要还是要经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仅如此,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帮助他走出困境,恢复健康。

五、结论与限制

抑郁症病因因素的探讨涉及多个方面,应该从更多视角出发,从根本上预防抑郁症的产生,考虑并重视患者的心路历程。除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之外,还需要将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系统之中,减少抑郁症患者的数量,提高治愈概率,让悲剧不再重演。

在社会工作领域,认知行为理论模式运用广泛,本文通过行为、认知、情绪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抑郁症产生的因素,并借助该理论的治疗模式,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分析。抑郁症对于医疗社会工作领域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社会工作的内容也将得以丰富,社会工作者也将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本文旨在让更多的学者重视抑郁症的预防方面,但只是粗略的通过认知行为理论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因素,并没有更多地结合医学方面提供科学的定量分析。不足之处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认知行为包含的范围广泛,每个拥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行为认知,更多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出精准的判断分析,理论应当与实际相结合。第二,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是一个需要多科学融合的议题,还应当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本文仅讨论了最基础的认知行为相关内容,期待以后能够在这个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

[2].张晓筱.《居家养老无障碍环境评估与评估工具的研究》.[J].

[3].张丽.《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J].

[4].胡亚云.《关于抑郁症的社会学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