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养羊快繁效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3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养羊快繁效益

石国庆 刘昱成 万鹏程 代蓉 傅祥伟 杨杨

新疆农垦科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结构调整是实现产业化养羊、全面改善和提高养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针对我国养羊高度分散“小而全”的饲养基础和产、供、销脱节的经营现状,笔者提出应面向市场、依托资源、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一是因地制宜,决策生产方向和相应的发展品种,组织规模化区域性商品生产。二是以实用技术为基础,调整内部结构,提高群体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三是培植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健全营销体系,改革物流管理。并提出在宏观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的力度,营造养羊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环境,加快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科学养羊 结构调整 产业化 三大要素

引言:作为畜牧业主要产业的养羊业,我国绵羊、山羊饲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专业化程度不高,群体生产水平低。以绵羊为例,20世纪末,我国饲养量(118 153 000只)与澳大利亚(119 600 000只)比较,差距仅为1.22%,但羊毛总产的差距就拉到了58.23%(澳大利亚68.7万t/中国28.7万t)。同期我国绵羊肉单产只有12 kg,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15 kg和澳大利亚的20 kg的水平;在毛纺工业规模上,我国已进入世界毛纺大国的行列,年纺能力30多万t净毛,但原料的三分之二长期依赖进口。毛、肉、绒、皮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几位,但质量、商品价值、尤其是出口创汇率都很低,仅2000年,国产羊毛每千克净毛价就低于进口净毛价0.71美元(国产2.75美元/进口3.46美元)[1-2]。这些,既表明了我国畜产品技术含量和标准水平低的现状,也预示着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内在的潜力。面对‘入世’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养羊业应该面向市场,依托资源,发展科技,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从三个方面着手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1.合理布局,调整生产方向

品种特性、资源条件、区位特点是决策养羊生产经营的三大基本要素。借鉴发达国家“区域化专业养羊”的成功经验,分析、评估我国“细毛羊繁育示范”和“农区肉羊生产示范”的实践表明,三大要素有机协调,就能互相促进,实现资源生态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养羊业要克服“跟着感觉走”和“人家养什么,我也养什么”的盲目倾向[3],立足资源、质量、效益和发展,把生产经营的定向、定位作为结构调整的前提。

62395f3ebcced_html_900aa5008dae0d51.jpg

石国庆教授专注绵羊养殖方面的研究

1.1尊重经济规律,确立毛、肉生产方向

入世后,由于关税配额和关税减让的原因,细毛羊生产将会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国毛在质量、价格、信誉上无法与外毛抗衡。二是外毛进口的增加对国毛生产的冲击。相对而言,从现在到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羊肉生产有比较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周转快、成本低、效益好、市场广阔。立足长远发展,养羊生产要加快从单一毛用、肉用向毛肉兼用、肉毛兼用的方向转轨。

细毛羊是我国养羊的希望,优质细毛羊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应该在66s为主体、建立片区基地、加快选育扩繁和推广应用的同时,抓细型细毛羊和超细型细毛羊育种场的纯繁选育,抓好肥羔生产和毛肉兼用细毛羊的杂交利用,增产羊肉,提高细毛羊综合效益。

肉用羊的生产,要有针对性的引进优良肉用品种,杂交改良,以提高地方品种的产肉性能。

山羊在我国分布广,品种多,饲养量大,都应该因地制宜,选准不同用途的主导品种的发展方向。

1.2依托资源特点,组织区域化商品生产

区域性专业化商品生产,是实现规模饲养、形成批量商品、提高养羊整体效益的基础。我国养羊多为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独户经营,在品种、技术、流通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统筹布局,加上一些地区囿于局部的短期利益,盲目发展,导致引种失败、资源浪费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养羊积极性受挫。今后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经济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发展优势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结构。

牧区细毛羊生产区:突出毛肉兼用的方向,集中力量,加快细型细毛羊的扩繁和肉用美利奴羊、多胎美利奴羊的选育。实施“山区渡夏、农区越冬,山区繁殖、农区育肥”措施,建立优质毛、肉商品基地。

农区肉羊生产区:选育提高地方良种,引进优秀肉用品种,筛选最佳杂交组合和育肥模式[1]。实施秸秆“三贮一化”技术,退耕种草,近田建圈,舍养育肥,建立优质羊肉商品基地。

山羊和半细毛羊生产区:南方丘陵山地、中原滩涂荒地、北方干旱荒漠地区适合发展各种山羊和半细毛羊,关键措施是选育良种,扩大规模,针对市场需求,建设肉、毛、绒、皮、奶商品基地。在发展山羊的规模和管理方式上,要量力而行,特别要防止放牧散养对生态植被的影响。

2.科学养羊,提高产品质量与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畜产品的优势是量多、价廉,但质量、特别是安全、健康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相对较少[1-2]

。今后的发展必须走质量效益的道路,围绕养羊生产的全过程,把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作为养羊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2.1改革饲养技术,促进产品升级

针对毛、肉等产品的质量问题,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和要求,从品种选育、环境优化、管理规范、草料营养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技术改造[1-2,4]

选育、推广专门化生产的绵羊、山羊品种,我国现有绵羊、山羊品种53个,引进品种20多个,就在数量、用途上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引种的关键在于选育:细毛羊、半细毛羊应以羊毛综合品质为主要指标,肉用羊应以繁殖出栏和羊肉品质为主要指标,山羊应以肉、绒、皮产量品质为主要指标,按“区域规划”原则,建立繁育体系,统一选育技术和推广应用措施,全面提高品种品质和应用效果,改善、优化养羊环境条件,保证圈舍、放牧地的相对清洁、无污染,不使用转基因饲料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及动物蛋白质饲料,不使用激素类、镇静类药物,用生物方法处理粪尿和消毒环境等,以保证毛、肉产品的无药物残留,无病、毒污染。

建立产业标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饲养规范和产品技术标准,尽快提高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2.2调整羊群结构,增加产品产量

现阶段我国羊群结构的主要弊端是母羊比例低,私人养羊多为各类羊只同群混养,这是造成繁育低、周转慢、成本高、效益低的内在原因,也是分散饲养形式下小生产经营的传统习俗,必须认真改造和调整。

应根椐品种生产特性,确定合理的母羊比例。专家的试验研究和基层实践都证明,肉用羊的繁殖母羊比例不应低于70%,毛肉兼用羊的繁殖母羊比例不应低于60%,细毛羊的繁殖母羊比例不应低于55%。

按照品种标准,严格初生、断奶、周岁鉴定和后裔测定,选留优秀种公羊,特殊培养,科学饲喂,合理使用。在数量上按比例选留,精养、养好。

扩大多胎繁殖力高的品种类群,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毛、肉产品的产出和回报取决于母羊的繁育水平。专家测定,每生产1千克羊肉,产双羔母羊比产单羔母羊的饲料消耗平均少35%以上。不论绵羊还是山羊,细毛羊还是肉羊,都应该把选育、推广多胎、高产的品种,作为羊群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

2.3加快草业建设,发展生态养羊

我国草原由于长期超载过牧和历史上三次乱开滥垦,退化严重,生态恶化,直接制约着牧区养羊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农区养羊又过于依赖秸秆,放松或放弃了牧草的专门种植。事实上,在粮食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有条件退耕,选种优良牧草养羊,考虑营养均衡供给和改良土壤两个方面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都优于发展秸秆养羊。发达国家都是用60%农用地种草,发展草食牲畜,生产无公害产品,从而获取最佳的土地回报的。这条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我国农牧区生态条件差异很大,草原植被类型和农用地类型复杂多样,草业生产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牧草适应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牧区草原多为高寒、干旱、缺水、无霜期短的生态环境,应以耐旱多年生牧草进行补播、改良为主,划区轮牧、推广冬季舍饲和在农牧结合区越冬,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提倡在农牧结合区有条件的、有计划的建立人工刈草区和人工草地,以逐步实现牧区羊只常年均衡营养的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农区80%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10至20℃,年均降水1000mm以上,植物生长期长,适合高产优质牧草生长。要统筹规划,有计划地退耕种草、近田建圈,养羊养地、维护生态、一举多得。在农区,要推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耕作模式和间作、套种、轮作的耕作方法,促进农区养羊从秸秆“三贮”向优质牧草的升级。

确立小草大产业的全新观念,结合农牧区种草养羊,建立多用途草种制种基地和草产品加工业,为养羊产业化夯实基础。

动物繁殖的几次革命包括:人工授精技术(第1次革命)、胚胎移植技术(第2次革命)、体外受精技术(第3次革命)、胚胎分割技术、克隆技术(第4次革命)、转基因动物生产(第5次革命)、性别控制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第6次革命)、嵌合体动物生产(第7次革命)。

羊业也要高速快繁,提高双胎率,实现两年三胎的模式,增加养羊效益。

62395f3ebcced_html_59a554b1453cf7b9.jpg


















石国庆教授实地考察绵羊的养殖情况

3.产业经营,保障持续发展

养羊业产业化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养羊效益,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有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我国养羊“小而全”的饲养基础和牧、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经营现状,产业化建设应该作为养羊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性措施,从基地建设起步,以龙头企业领航,用营销体系保驾,加快种、养、加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进程。

3.1因地制宜,建设商品基地

应综合考虑环境、地区、品种、技术优势,整合、组建商品基地。

一是以家庭养羊为基础,种羊场、站为纽带,组建养羊联合体。统一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生产标准,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商品生产片区。

二是采取“基地场、站+专业养羊户”“企业+基地+养羊户”“企业+养羊户”等不同形式,合作经营[3]

三是发展养羊小区,以优质高效产出为目标,突出实用技术的应用,在规模化养羊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面上推广的示范技术。

3.2面向市场,培植龙头企业

企业是产品升级增效的核心,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权衡我国毛、肉主产品的优势和劣势,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牵动。

一是遵循扶优扶强、限平汰劣的原则,建设区域性的毛、肉、皮革等产品的加工企业,坚持一流设备,采用先进工艺,组织高标准生产。

二是加强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标准管理和质量监测,创安全、健康、无公害、有地域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产品[3]

三是盘活企业资产,遵照市场规律,加快产品创新。

3.3疏理流通,改革物流管理

物流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关系产业化的成败。我国现阶段养羊业主产品(包括毛、肉、绒、皮和活羊),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多属于多部门、多环节的接力转流,层层加费,耗资耗时,影响质量。尤其是多层次业主的转手经营,加大了产品成本,也给产品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要理顺流通,走出“养羊不如卖肉”“养羊不如倒毛”的怪圈,就必须从产品流动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改革管理机制。

一是要以企业带农户的方式,建立养羊联合体组织,统一供种、供料、保健,统一收购、加工和仓储。

二是发展行会、协会、合作社等形式的养羊经济组织,研究物流信息,制订营销对策,按市场规律组织物流,降低全程物耗成本[3]

三是组织专业化包装、运输机构,搞标准化产品包装,高效组织养羊产品的储运。

总之养羊业生产存在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和机遇,优质的羔羊肉和优质的超细羊毛生产都是我们从事养羊生产与科技所面临的课题。

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有喜有忧,顺应市场参于竞争,使养羊的生产和技术同时参与市场,以经济手段进行畜牧技术推广,当然,生产条件改善缓慢、饲养管理粗放、品种改良缓慢、畜产品产量低下,经营体制不协调等都是我们养羊业生产率提高的制约的因素,都需我们一一去改变去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养羊业的群体生产力不断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合理的组织安排养羊生产,应抓好养羊产品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生产模式,发展牧区放牧,农区圈养的方法,促进养羊生产向商品养羊业转化,由头数养羊业向效益养羊业转化,由单一原始产品向多种经营、综合开发转化,开拓市场促进流通,使垦区养羊业再创辉煌。

现代化的管理、高新技术的应用,这是养羊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养羊业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合理布局、科学饲养、产业经营是我国养羊产业化的现实选择。基于我国养羊目前仍处于弱质产业的地位,调整结构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运作,更有靠于国家、地方政府的扶植和支持: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提供信贷、融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增加研究开发高新产品的投入,以确保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优化升级,全面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专家简介:石国庆(1959- )男,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遗传育种与动物繁殖。

参考文献:

[1]刘守仁.尊重经济规律 发展我国养羊业[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11):25.

[2]石国庆.对兵团养羊业的思考[J].新疆农垦科技,2004(5):32-34

[3]刘守仁.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肉羊生产 [C]//中国羊业进展——首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东营:中国畜牧业协会,2004.

[4]王成名,张儒民,韩英,等.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3(5):2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