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2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大凯

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94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际办学经验,风能与动力专业已经形成了专业特色,为新能源研究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风电技术性人才。同时,在现阶段,为了满足风电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我国风能与动力专业培养要求也有所增强,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结构化调整。本文将风能与动力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专业实习模式的调整与优化,试图为今后专业培养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能与动力工程;实习模式;实践与探讨

引言:随着国内外风电行业的持续性发展,适用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各个高校风能与动力专业的重点教育任务。可以说,高校风能与动力专业课程的开设,从某一方面响应了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实践学习作为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优质实习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环境,将其日常课程所学的二次经验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加深学生实践基础。


1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原则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型学科,是当前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物,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开设是准确把握当今新能源发展态势,建设生态经济的一大重要人才培养手段。实习模式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直接方式,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将理论课程中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是理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手段。

针对风能与动力工程应用前景,高校实习教学的培养目标应集中于高素质、强能力、多层次这三个层面,广泛吸引社会资源支持新兴产业专业办学[1],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习模式分为多种,常见的有实验室实习、实习基地教学、校企合作实习等。

高校专业的实习阶段需要结合实际课程理论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行业未来发展需求等要素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实习培养模式,那么在实习模式的探索中,应当结合学科与行业现状,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满足行业及社会发展要求。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的就是为风电行业这一新兴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适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风电制造企业以及风电场等就业领域,而这类单位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实践学习模式的创新要以行业发展态势为前提,学科实习教研人员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准确分析专业课程与当前风电行业的匹配度,科学制定实习模式,合理拓宽学生实习路径,切实提升学生实习效果的同时,多层次的实习模式也能够满足行业对于复合型实践人才的需求。

(2)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应该以专业体系为整体,将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实习工作安排的指导基础,认清培养层次与方向,将就业需求与学科教学特征融合到一起。所谓实践学习,不仅仅是针对行业需求,而是要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将专业学生培养为思想端正,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人才。因此,实践学习要学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即学生自己如何能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应用到实践工作中,真正实现为己所用,为社会所用。

2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实施难点

2.1 实施集中式实践,易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以国家发展趋势为基础开设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实践安排等活动中,部分高校还是缺乏较为健全的组织机制,致使实习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统一安排的实习模式。这种集中式实践教学虽然加强了教学活动管理程度,但在学生实际的实习过程中,统一管理弱化了其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实地实验机会较少,一旦安排的学生数量增加,就容易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并未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部分高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过分强调就业率,目的在于缓解风电行业用工短缺的局面,忽视了具备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

2.2 合作单位有限,未达成有效协议

高校为学生安排的实习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实习,一种是合作单位实习。针对与学校达成协议的合作实习,由于学生在实习阶段并不能完成直接

的经济收益目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3]。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学校与风能相关单位达成实习协议,但部分企业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并不会直接安排学生上岗操作。而针对自主合作,合作企业的数量和岗位是有限的,与学生个人达成协议后,达成意向的岗位便无法满足其他学生的实践需求。

2.3 分散实习不易管理,实习效果不一

分散实习模式主要针对规模化的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的好处是能够结合教学任务以及就业对口程度,让学生实现实际锻炼,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但部分高校的实习基地模式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使得学生日常管理难度上升,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在此实习模式下,需要依靠校企联合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深度管理。

3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优化路径

3.1 拓宽专业实习模式范围

针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可结合学科教学计划,创新实习路径。首先,可利用认识实习模式。认识实习模式是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相关课程后,对整体知识原理和实验操作知识有一个模拟话的经验体会,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新技术展开实习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环境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弊端,又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技术操作的魅力和严谨性。这种认识实习模式可打破时间与场地限制,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提升专业知识应用效果。其次,根据经验来看,仿真实习模式的实施也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包括风电基地实地操作、运行模拟以及设备总装实习等内容在内的仿真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直接经验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3.2 整合并优化各类实习资源

风能与动力是一门工科专业,要求相关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掌握良好的实验能力。高校开设的理论课程以及相关实验室实践,虽然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但由于专业体系仍然处于还在探索的阶段,实践基础以及培养方式还存在一些缺漏,这就导致专业资源的整合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高校开展大规模的实习培养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积极开展和当地风电企业的合作协调,鼓励风电企业利用良好的资源优势,与高校共享实践资源,进一步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进企业学习。具体来说,企业风电场或实验室可以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实习机会,保证高效风能与动力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可以聘请风电企业研究专家到校授课,以讲座的形式将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引起学生研究兴趣。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也可以促进研究课题项目的开展,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既有的设备和资金优势[4],有利于打破教学内容丰富而科研能力薄弱的壁垒,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帮助企业开发人力资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型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实施突破了传统实习限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内容,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来讲,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样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既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加强了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的期望心理,为其日后相关就业以及工作中的职业素养打下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鹏展,何建军.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84-86.

[2]姜玉立,何伟军.我国风电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36-37.

[3]邓英,葛铭纬,田德.风电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32-34.

[4]华泽嘉.风能与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风能,2015(08):42-4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