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3
/ 2

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关勇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济宁 272100

摘要:大学生生态德育主要指在大学受教育期间,通过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养成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实践生态道德行为。

关键字:生态德育;调查;现状

生态道德是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道德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人们不仅要顺应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德育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全新的教育活动,它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以保护自然和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共存、共同发展为教育目标。大学生生态德育主要指在大学受教育期间,通过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养成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实践生态道德行为。

  1. 大学生的生态德育现状调查

  1. 调查情况概述

  1. 调查的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掌握大学生目前的生态德育的现实情况,分析是生态德育的问题,找到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生态德育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生态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习惯,践行生态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调查的时间与方法

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为了尽快获得准确详实的调查结果,采取了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根据当前大学生实际情况和生态德育的开展情况,设计合理科学的问题开展调查,统计分析当前大学生生态德育的状况

在做了大量的材料准备和问题设计之后,制作调查问卷后开始调查。两名调查员一组,共分四组,利用下午课后和晚自习时间在教室、宿舍和食堂等场所开展面对面的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员先是介绍自己的调查目的,让调查对象认真仔细的填写调查问卷,并耐心解答调查对象提出的疑惑问题,调查完成后,调查员当场收回调查问卷,并详细记录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以访谈为辅,让调查员熟悉访谈的内容,提前与调查对象沟通做好调查准备,了解调查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根据问题详细记录调查对象回答的问题答案。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内容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的基本信息,主要是调查对象的院系、专业、年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信息,第二部分主要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所掌握的生态道德知识、对生态德育的态度、日常的生态德育的践行情况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状况等问题。调查问卷以单项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为辅。

2、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医学院、济宁技术学院四所学校进行,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9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4%。调查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男生的比例是61.1%,女生的比例是38.9%,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文科生的比例是44.57%,理科生的比例是55.43%,理科生人数高于文科生人数。大一学生的比例是40.53%,大二学生的比例是36.46%,大三学生的比例是13.57%,大四学生的比例是9.44%。大一、大二学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大三、大四。41.27%的学生系统的接受过生态德育的教育,58.73%的学生未接受过生态德育的教育,许多大学生未接受过生态德育的教育。

3、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所掌握的生态道德知识、对生态德育的态度、日常的生态德育的践行情况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状况”等问题的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关心生态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具有生态德育的意识,但是在实践中做的还比较欠缺。

(1)掌握的生态道德知识不够

63.44%的学生不能准确的说出生态道德的含义,不知道生态道德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生态德育的主要内容。生态道德的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更是知之甚少。关于对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了解,比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等因为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悲剧和惨痛教训,40.02%的同学不清楚事件的原因和过程。在调查到“雾霾”的构成、形成的原因、影响雾霾的因素、雾霾的危害等问题时,41.24%同学对“雾霾”的了解比较少,仅仅知道一些面对雾霾时的防护措施,不清楚雾霾具体会导致什么样的影响。

(2)对国家的生态保护知识了解不够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保护生态的一些法律和规章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仅有23.2%的同学知道有环境保护法,但是不知道有关于大气、水、海洋等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56.63%的大学生知道国家出台了法律制度制裁违反生态保护的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23.31%的学生却不知道作为一名公民可以利用法律和制度有权提起公益诉讼,具有举证责任,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

(3)日常生活中生态保护的意识薄弱

垃圾分类回收是国家推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但是目前仅32.22%的同学能够做到垃圾分类,56.23%的同学明知道有垃圾分类的政策但是去因为嫌麻烦而不进行垃圾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是白白丢掉的资源,譬如一次性筷子在生产上浪费木材,加工过程中浪费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流失。破坏生态平衡,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能保证卫生健康,无法回收不能再循环利用。通过调查发现,76.35%的学生在餐厅用餐时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56.46%的学生平时喝水时选择瓶装水,40.2%的学生不会重复使用塑料袋,而是用一次之后就选择直接淘汰。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生态德育意识不强,整体道德素质不高,但是大学生们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在学校开展生态德育的重要性,需要加强生态德育知识的学习,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的践行生态道德行为,主动的去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1. 大学生生态德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育途径单一,内容缺乏创新。

我国生态德育的发展历史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较短,是随着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才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活动,生态德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的广,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习惯、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责任和道德良心的学习和教育都是生态德育的主要内容。生态德育涉及到国家政策、法律、生态保护、高校等多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生态德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愿意去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导致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生态德育主要是讲授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没能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意识。教学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仅仅是罗列表面的一些皮毛,没能深入的讲透彻生态德育的本质内容。大学生不能正在懂得生态德育的内涵,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育与现实脱节,学生停留在对生态德育的表面认识上,无法具备实践能力。

2、大学生生态德育理论脱离实践

在大学生受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未能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学习的一知半解。虽然学生知道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明白生态保护的意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却不能做到生态保护,无法真正贯彻生态环境政策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譬如大学生明知道使用一次性物品、乱丢垃圾等行为不能保护环境,却依旧去选择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平时做不到人走灯灭、节约用水,也会随意的践踏草坪、乱丢弃废电池。学院开展的一些环保方面的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即使参加也是简单的做做样子,不能真正的把所学知识贯彻到活动中。

3、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载体和师资队伍严重短缺

目前开展生态德育的教程、实习基地以及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生态德育课程,生态德育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概论两课中的部分章节的讲授中体现出来。有些单独开设生态德育课程的学校使用的教材,也是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案。实习基地建设更是参差不齐,不能适应生态德育,满足实践要求。尚未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生态德育知识丰富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缺乏是生态德育无法进行的重要因素。学院应加强生态德育教师的培训,建设成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生态德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项目来源: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高校德育教育研究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德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ZXDY-16)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双碳”目标下济宁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JNZC0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