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8
/ 2


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

刘帅

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油田工程事业部第四工程部 黑龙江大庆市 163000

摘要:目前对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工厂在生产时所用到的原料大多以易燃易爆有毒品为主,并且在进行相关生产的过程当中,需要的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再加上这些化学制品本身存在的不稳定性,这就很容易导致在生产运输或者使用的过程当中导致爆炸或者泄露等危险事故,对线管工作人员的健康以及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需要对各种存在的风险进行管控并且做好相关的隐患排查工作,是保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

引言

为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好”的突出问题,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主要分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提供建议。

1双重预防机制目前面临的问题

1.1安全生产相关概念不清、风险辨识不具体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性工作就是风险辨识,参与辨识的一线岗位员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危险源、风险、风险点和隐患的概念理解不清,只能机械性地参照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从理论性层面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总体概括性分类,未能有效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辨识,危险源辨识也就存在思路不清、描述不统一、深度不够等问题。甚至在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事故类型的分类时,员工也常把事故类型误认为危险有害因素,最后也就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双重预防机制体系。

1.2缺乏相应的标准

危险源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引入我国的,与之前国内所使用的危险有害因素内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安全生产中风险的概念也一同引入。随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国内的实施,很多企业通过了体系认证,也进行了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的分级,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的20大分类指的是事故的结果,实际上是不适合做为导致事故的原因(危险源)来使用的,使用时是做为可能发生事故后果,据此倒推造成该事故的原因。《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描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侧重理论层面的分类,企业在使用中难以与实际设施设备对号。由于缺乏统一的适用标准和方法,目前国内企业层面开展的危险源识别存在思路不清、描述不统一、深度不够等问题,难以有效地起到指导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

1.3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缺少有效联系

虽然很多企业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后对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分级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基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管理体制,与以危险源识别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存在管理思维上的差异,很多企业付出巨大努力进行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不会利用,束之高阁。双重预防机制的相关文件也未明确要利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去指导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开展。不能使两项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同样也会使此项工作的成果受到影响。

2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对策

2.1加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

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企业通过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单元划分(风险点识别)、风险辨识与分析、风险评价、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和风险分级管控,根据风险评估分级结果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确定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清单中的风险管控措施即为隐患排查的内容,即隐患排查清单。实现了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或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减轻事故发生后的严重程度;隐患排查治理是风险分级管控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从管理、制度、技术和应急等方面,采取风险管控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和验证各类风险辨识、评估的全面与准确性,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补充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实现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分层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建立在某一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可能导致事故的一种原因的辨识与分级。这种分级结果便于某一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识别出的所有危险源中的风险之间的比较。突出某一危险源风险的大小,便于现场作业人员和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使用。

第二层面是将第一层面识别出的某一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危险源的风险进行综合的分析、评定,得出某一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的风险分级:突出某一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的整体风险,突出场所内危险的工艺和设备等的综合风险大小。这一步的风险等级评定后,可根据评级结果绘制某一车间或生产单元内的“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便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使用。

第三层面是将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识别出危险源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得出某一生产车间或场所的综合风险大小。这一步的风险等级评定后可以进行危险点的评级,也可在全厂内绘制某一厂房或生产单元的“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便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使用。

2.3理清风险辨识相关概念

进行风险辨识,首先要搞清楚危险源、风险、风险点、危险源辨识和隐患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认定不清将会导致辨识分析有误。所谓的危险源就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风险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而风险点是指存在较大风险的某些具体部位、设备设施、区域场所等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风险辨识即为危险源识别,它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隐患即为失控的危险源,一般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和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概念明确后就要分析安全、危险源、事故隐患和事故之间的关系。

2.4强化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的相互促进

危险源识别和风险分级评定不是目的,只是安全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要科学的利用风险分级评定的结果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其中隐患排查就是很好的方式,企业和监管人员可以利用风险分级的结果编制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表,强化对高风险危险源、设备设施、工艺等的监督检查,用于指导隐患排查。同时通过隐患排查和治理,及时消除隐患,降低风险,并且进一步认识危险源,科学地进行风险分级,使双重预防机制得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结语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通过建立和强化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是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理清概念、建立基础数据支持和分层分级管控理念,并不断强化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的相互促进,统一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管理“双控”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彦.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维护保障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23(S2):12-16.

[2]朱育志.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对企业管理的提升与促进[J].科技与创新,2020(13):106-107.

[3]郭志华.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必要性[J].中国金属通报,2018(04):39-41.